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对物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上,而更追求对物以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的消费。符号消费的行为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变异”的产品。本文以抗战“雷剧”为例,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内容,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知识来对这种“变异”产品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黄艳秀 《新闻世界》2012,(6):257-258
奢侈品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其符号价值备受大众关注。本文着眼于中国奢侈品消费这种典型的品牌消费行为,剖析其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及其在消费符号化语境下的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霞  崔国春 《新闻世界》2013,(4):228-229
消费时代,产品生产、消费的符号化已成一种趋势。消费文化鼓励人们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其主要价值,让人们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去消费产品。本文以LadyGaga的“雷人”时尚为例,从消费文化生产的视角解析其时尚的构建,并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其时尚的意涵。  相似文献   

4.
吴欣然 《新闻世界》2009,(7):133-134
符号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物质消费,符号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符号也不再完全依附于实物,而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并且日渐强势,符号的生命力也愈发体现出来。本文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符号消费社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鲍德里亚有关符号消费理论分析符号及其生命力日渐旺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的中心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消费?它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对于物的分析,解释了什么是物与物的生产;二是人们消费物的原因。透过研究,它发现消费已经控制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被异化了,社会成了消费社会和符号社会。它对于广告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刻揭示了大众媒介与广告配合背后的无意识劝诱。  相似文献   

6.
陈盼盼 《东南传播》2014,(11):37-3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婚纱照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近年来,"反串婚纱照"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前卫的符号消费,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本文主要从视觉符号的角度对反串婚纱照进行解读,分析人们对此的消费心理,以及它所暗含的深层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骆容 《新闻传播》2009,(10):48-48
《消费社会》认为消费世界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明星的媒体工作人员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被符号化.本文试图通过明星主持人的符号化解读,阐释其所指意义给受众带来的特殊消费方式,进而揭示明星制效应的某种原因。  相似文献   

8.
季靖 《新闻界》2006,(4):82-83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  相似文献   

9.
以一种消费的视角考察电影放映的空间,就是要探究电影放映的空间在电影消费过程中的运作机制.电影宫殿是电影放映空间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态.文章通过梳理这一空间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演进过程,概括其独特属性,进而考察这一空间内所发生的消费活动,揭示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语境与社会关系.对跳出建筑学视角的电影放映空间进行认知,可在一种曼广泛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结构的视角下重新挖掘电影宫殿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莉 《今传媒》2012,(9):76-77
星巴克作为世界性成功咖啡品牌已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品牌效益,并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其视为"小资"、"优雅生活"的标志之一。究其根本是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的消费符号作用的显现,本文从星巴克的诞生发展及其在美国本土的运作出发,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进入消费社会,商业产品也携带外来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象征意义,从波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理论及罗兰.巴特的大众神话理论解读星巴克的消费符号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百家讲坛》自诞生起,有关其精英与大众取向的论争就一直未有停歇。随着其收视率的不断攀升,不少地方电视台也争相仿效。至此,"讲坛"类节目呈风起云涌之势。从类型节目的结构模式和叙事风格看,基本大同小异。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传者的符号营造符合受众的收视诉求。"后讲坛时代"的符号消费也与社会环境、时代特点和受众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消费产品的日渐丰裕,消费产品围绕着使用价值被追加上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消费产品的“膨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本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人们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PLOG作为以照片记录日常生活的新形式,逐渐风靡社交网络。PLOG传播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链文本等伴随文本,它们与符号文本共同延伸和扩展PLOG的表意空间,其引领的“图片+文字”的媒介表达形式被视为一种符号消费。在符号构建过程中,PLOG呈现出形象构建与个性化叙事、平台支撑与文化构建以及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等景观,并且在表达空间、社会交往、审美取向和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逻辑。PLOG的势头方兴未艾,需关注过度沉迷于图像化表达、理想化形象构建以及隐私消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虹 《新闻世界》2013,(2):91-92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其思想理论影响着世界文化理论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①后期,鲍德里亚开始重新思考当代世界若干学术前沿问题,尤其,他特别重视消费和符号的紧密联系。②研究鲍德里亚符号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和理论指导性。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依据,对笔者工作当地矿区职工消费现状进行剖析,呈现出现代矿区职工消费的社会图景,从而引导矿区职工建立健康和谐的消费生活。  相似文献   

16.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带来了阶层上的变化,即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在此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认同上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大众传媒的话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认同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带来了阶层上的变化,即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在此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消费认同上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大众传媒的话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认同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话语是房地产广告的一大特征.一方面,奢侈的消费主题不断在广告中进行欲望诉求;另一方面,会所、购物、高尔夫等多种奢侈符号消费形式也在广告中不断构造一幅虚幻飘渺的生活图景.房地产广告竭力煽动人们的消费欲望,营造了一个消费幻境.  相似文献   

19.
呼瑶 《东南传播》2013,(3):32-34
媒体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在媒体这个大环境中,各种媒介全天不间断地传播信息符号,使我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事物的认知观念、想法和态度。媒介种类繁多,传播方式各异,涉及内容广泛且多元化。所以,本文以符号学知识为主,以广告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为载体,结合媒介批评在符号中的表现,分析媒体环境下符号跳动的脉搏,并且提出设想:如何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把握符号跳动的脉搏,在亦虚亦实的空间中保持理性。  相似文献   

20.
林思维 《报刊之友》2013,(9):140-141
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作为公民的网民的社会心态。本文将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席丝”一词为例,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语言的符号建构,并简要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