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所经历的假新闻赵金:现在,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虚假新闻,在各个媒体和各个记者身边时有发生,因动机的不同,有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之分。"纸馅包子"事件是明显的故意失实行为,而其他一些失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记者》刚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新快报》记者陈永洲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等案例赫然在列,这为业界再度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捍卫舆论监督再度引发热议,这里,笔者也略作浅谈。虚假新闻的源头虚假新闻包括"新闻事实"没有真实依据,通过臆造、捏造的假新闻和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而成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谈起新闻失实,人们就会想到编造假新闻的“客里空”和动机不纯的虚假报道.其实,这只是新闻失实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新闻失实还有一种隐形化的表现,即在新闻内容部分真实掩盖下的部分失实.这种表现虽然与假新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同样能给读者以不真实的感觉,而旦,它的出现频率较之内容全部失实的假新闻要高得多,更不易被察觉.它对坚持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工作会造成经常化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军 《今传媒》2008,(3):10-12
尽管人们对虚假新闻深恶痛绝,但对什么是虚假新闻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中对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不加区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①.  相似文献   

6.
兰小棵 《青年记者》2012,(16):40-41
近期,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整治网络谣言,对新闻工作者也不无启迪:借助网络,一些谣言和虚假新闻得以迅速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也为查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辟谣提供了便利条件.媒体在近期一些虚假新闻事件中的得失很有研究价值.本文所称虚假新闻,既包括失实新闻(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也包括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本源).  相似文献   

7.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学界,关于虚假新闻、失实新闻的研究文章已经很多了,学者们从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很多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新闻失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去市场竞争、广告商策划驱动和记者个人的虚荣心等方面的外在社会因素外,纸媒体的符号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文拟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纸媒体假新闻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从2001年开始,虽然国内有人对每一年度的假新闻进行“评选”和曝光,新闻界反假新闻的呼声也很高,但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综观2004年的失实新闻,其中新闻采访不规范和记凭空捏造新闻的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情况看,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大多与采用相关人员提供的虚假材料有关。《新闻记者》评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有九条是采用通讯员提供的稿件或引用、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仅有一条由专业记者采写的假新闻是由于轻信采访对象叙述造成的①。诚然,新闻单位在把关和内部管理上仍有许多文章可做,但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权力上都不可能做到全部新闻事实都能调查核实清楚。关键的问题是对提供虚假新闻材料无法实施一个有效的约束力。提供者出于种种利欲不断向媒体造假,新闻单位上当受骗、受众被愚弄、指涉对象被侵权、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1.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新闻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2010年,著名作家金庸逝世的假新闻源自一家主流媒体旗下的网站,此外,《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闻也始于互联网。这种虚假新闻是单个报道的内容信息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伪在微观,或日具体新闻报道失实,此即新闻真实性与互联网遭遇所出现的变形。贾亦凡等人在《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介绍的十大假新闻,  相似文献   

13.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16,(11)
自2014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协调配合,严肃查处了多起严重违法违规案件,有效规范了新闻采编秩序.2016年11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通报《新安晚报》等6家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今年第五,六两期连续发表了有关新闻真实性的两篇文章。《2001年被曝光的15条假新闻》主要是对假新闻的揭露和抨击。《新闻报道隐性失实分析及对策》则是从正面提出了一些新闻在表面真实的假象掩盖下,表现出的更深层次的不真实。从而提出了新闻真实的更高要求——本质真实问题。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面对那些或任意夸大、或张冠李戴、或凭空捏造的种种虚假  相似文献   

17.
自从《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打假的热潮,违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的教训,让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像《纸做的包子》这种完全虚构、导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径,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走到虚构导演,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细节的失实,都是新闻工作的失误,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是几代新闻人用勤奋和智慧铸就的,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事关媒体兴衰、国家声誉。如果假新闻频现,必将使受众把对媒体的失望,演变成对媒体公信力的强烈质疑,使其丧失在公众中的话语权。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每个新闻人都不陌生。但在新闻实践中,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假新闻经常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新闻人如何避免落人虚假新闻的陷阱?这些问题已成为新闻管理者、新闻把关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发现新闻的面貌己然改变,新闻与文学、新闻与娱乐、新闻与各类资讯的界限日渐模糊,今天的虚假新闻花样繁多,比过去更凶猛也更具迷惑性,自2001年《新闻记者》发起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来,已在全国形成很大的影响。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个再老不过的话题,笔者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不完全统计,学者总结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成因,媒体市场化进程中过分强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因扩张人员剧增使得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媒体因管理不严导致假新闻出笼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