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有些报纸喜欢跟着“起哄”。例如,有位中央领导同志到一家负债经营企业视察,看到负债经营效果不错,给予充分肯定。于是,某些报纸便大量刊发“敢于负债经营”之类的报道,鼓动人们去从事负债经营,什么“先当债主,后当财主”云云,将负债经营说得天花乱坠。报纸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理应客观地报道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但切不要“起哄”。有些报纸之所以喜欢跟着“起哄”,原因在于对新事物缺乏清醒的认识。有的编辑、记者一看领导同志表了态,就片面地认为是事物的结论。岂不知有  相似文献   

2.
“帮倒忙”系指越“帮”越“忙”,其效果为负值。所以大凡“帮倒忙”,还不如不“帮”为好. 报纸宣传中的“帮倒忙”也是不少的。仅举两例。例一:有报纸宣传北京市青年在婚礼中出现了“录像”的新鲜场面。大概以为这是“新事物”吧,好生褒扬了一番。据说还有报纸转载了这一“新事物”。殊不知,这样的热闹场面,没有个一二百块钱,是下不来的。结婚费用日益高涨,婚礼穷讲排场的风气,几乎已成了社会公害。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团中央研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报纸上的“专栏”是什么?“副刊”又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解释。陕西岐山县曹潇曹瀟同志; 了解报纸上的“专栏”、副刊等专用名词,对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6.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  相似文献   

7.
龙年之春“两会”,以其开放,民主、求实的精神,轰动一时,瞩目中外。与此相应的是,各大报刊对“两会”的议政活动,作了充分的报道,其坦率程度令人刮目。路透社说:“中国官方机构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对政府提出的批评意见,感到吃惊的西方外交官说:‘过去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直言不讳的讲话。’”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评论》说:“这次人代会的特点不仅是有大量批评意见,而且还有中国报刊对它的报道方式”,中国报刊“通过人民代表为自己扩大了活动余地”。我国读者也发现,“两会”期间的报纸有看头了。不但会上谁谁谁怎么说,第二天能在报纸上见到;就连会下老百姓怎么说,甚至说的一些不中听的话,也能在报纸上看到,这是过去很难设想的。  相似文献   

8.
目不暇接的“风景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报纸上的“风景线”突然风光起来:马路上竖起一个广告牌,新闻报道说城市中又有一条“风景线”;交警站在指挥台上规范服务,新闻报道说交警为大街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一座过街天桥修起来了,新闻报道说空中架起一道“风景线”;最近看稿,竟写医院急诊室里医护人员忙碌接待病人  相似文献   

9.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10.
一直想给报纸提个意见:重新强调一下“通俗化”好不好?!通俗化是我国报纸的优良传统之一,本当作为保留项目并加以发扬,却不知为啥,多年来七搞八搞搞丢了。老一些的报人大概是忘了,绝口不提;青年报人多半把它看成一件古董。这至少是个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新事物层出不穷。为读者着想,通俗化的要求更迫切了.  相似文献   

11.
有独特个性,上乘水平的专栏、专刊是报纸的“拳头产品”.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栏,可以吸引一批读者.难怪有位老报人曾经说过:“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没有专栏,报纸缺少个性;没有专栏,就好像电影没有特写镜头一样,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当然,要使所有的专栏成为“拳头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一张报纸若有一至两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专栏,报纸将增色不少.那么,报纸如何办好专栏,使它成为“拳头产品”以吸引读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又到了发行季节。记得去年年底,合肥市的几家报纸都在自家的报纸上争起“老大”来。先是一家报纸说自己是安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随后另一家报纸便说自己是安徽发行量最大的“早报”;还有一家不服气,在发行广告中说“火车不是推的,发行量不是吹的”,言下之意,我最大,你们都不要吹。而另一家发行量最多只有五六万份的报纸更是挖空心思,发明了一个“阅读率”,号称自己的阅读率达60万。各家都在吹,读者被搞得晕头转向,到底哪家发行量最大,谁也搞不清。喜欢在发行量上称“大”的报刊不只合肥的平面媒体,不少城市也一样。这几年,年年都闹得…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初期,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多了起来。许多家报纸都设置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胡乔木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消息是报纸最广泛使用的体裁,采写消息是记者的主要职责。从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情况看,虽然1990年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很精采的消息,但人们感到,报纸的消息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由此,评委们认为:有必要呼吁报纸的记者下大力气采写消息,采写有分量的消息。为什么说报纸的消息比较薄弱呢?  相似文献   

15.
10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上海市税务部门严肃处理“傻子瓜子”经营人年广久偷税漏税的消息,并发表短评指出:“‘傻子’不傻,而且很刁。”接着又看到上海的报纸报道“傻子”偷漏税的数目,比人民日报揭露的还要大。关于这件事,我觉得同一些报纸宣传不无一些瓜葛。所谓瓜葛,不是说新闻界的人和“傻子”有什么经济上的牵连,而是说有些报纸对  相似文献   

16.
记者之间以“写本报讯”互相自谦,差不多已是一个“惯例”。自己也曾如此,所以见怪不怪。最近看了两本书,都说到新闻语言。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惯例”中隐藏着一个错误的信息:“本报讯”不难写,写“本报讯”没意思。 我看的一本书是《董桥小品》。这些小品都是董先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差不多全部是关于语言的,其中一大部分谈新闻语言。在谈及施蛰存的一篇文章中,说施老先生曾有过“古有春秋笔法,今有官僚词汇”的话,并列举了施先生看不惯的一些官僚词汇,计有“有一定的贡献”、“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有些问题”、“有相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等。董桥先生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然后说:“新闻单位对语文的建树和摧毁,真的是‘有一定贡  相似文献   

17.
报纸如果说只看当天不与昨天相联系,定然是正确的,甚至无可辩驳的。但若与“昨天”说的作些对照,就常会发现一些彼此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东西。信手举几个例子。有阵子报纸说,当厂长一定要懂企业管理,而管理是一门科学,所以厂长一定要高文化,中小型企业厂长都要大专文凭,大型企业要有本科文凭。否则就得下岗让位。没多少日子,报纸又拼命赞扬起“农民企业家”本事怎样大,还要把他们那套办法“引进”大中型企业。于是读者产生疑问:“昨天”的强调文  相似文献   

18.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其性格特征,它表现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我们常常面对的报纸有没有“性格”呢?我的回答是:“有。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份报纸怎么样?”“它很严谨”,或者“它很活泼”。这既是读者的评价也是在说报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2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扬州市政府在《扬州晚报》刊发“为人民办事,请人民评判”的市直机关“行风评议表”,请市民投票评议。而且标明“复印无效”。结果这两天的报纸很难买到。为什么?人们看到在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出现前所未有的抢购热潮: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开口就说:“晚报还有多少,我全要!”抢购报纸的人中,多有穿制服的。那不是普通市民,人们指点着说:“这是某某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