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苏联享有盛誉的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位化学工程师,与大名鼎鼎的门捷列夫一起共事。母亲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弹得一手好钢琴。父亲也很喜欢音乐,歌儿唱得极好。这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乐曲和歌声伴随着小肖斯塔科维奇成长。从孩提时代他便崭露音乐天才,9岁开始学钢琴,11岁开始作曲。  相似文献   

2.
作为旅居俄罗斯50年的华裔艺术家,我多次率俄罗斯爱乐乐团及其他艺术团组来华表演,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同时,也先后介绍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团组前往俄罗斯访问表演,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历尽绵薄之力。与此同时,应中国有关文化部门邀请,我亦多次出席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国际论坛,做学术报告或发表演讲。可以说,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对我而言都不存在文化方面的隔阂。  相似文献   

3.
1992年11月,我接受伊利诺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去那里讲学并进行音乐研究,到1993年7月回国。这期间我除了在伊利诺大学工作之外,还应邀到匹兹堡大学音乐系和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进行短期讲学,到过奥斯汀、休斯顿、芝加哥、锡拉可斯、纽约和华盛顿等地参观、考察,还应邀去波士顿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去斯托克顿参加了“第七届国际大众音乐研讨会”。我在美国期间,接触了很多在美国的中国音乐家。他们以独具的才能和艰辛的奋斗,在美国形成了中国音乐网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从没有过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4.
赵强 《世界文化》2001,(2):31-32
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被赞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和“一个奇迹”,1978年曾荣获“爱佛瑞·费歇”大奖。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马孝骏曾任教授,是一位小提琴家,早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母亲玛丽娜以前是位歌唱家。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个“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四岁时,他就能够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给他以很大影响的人进入了他的生活,那就是艾萨克·斯特恩。“第一次听他演奏时,他才六岁,大提琴都比他高。”斯特恩回忆道。马友友一家移民到美国时…  相似文献   

5.
谷羽 《世界文化》2011,(6):18-20
时光倒退六十年,有一位俄罗斯侨民诗人,曾在天津生活了两年时光,他在音乐学院教授俄语。1952年离开天津,跟他的母亲一道,途经香港,乘轮船去了巴西,  相似文献   

6.
饮誉世界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柴科夫斯基有着不解之缘。1866年,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年他聘请26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进院当教授。柴科夫斯基在院任教11年,与尼古拉建立了终身友谊,他的不少作品都由尼古拉演奏和指挥。1881年,尼古拉去世,柴科夫斯基心怀悲痛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题名(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表达对尼古拉的知遇之情。柴科夫斯基为此院的教学和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时是俄罗斯成就辉煌的代表性作曲家,所以后来这个学院就被命名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学院临街…  相似文献   

7.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9,(12):20-21
1862年9月,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彼得堡隆重揭幕。其创建者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安东-格里戈利耶维奇·鲁宾斯坦担任首任院长。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家都出自鲁宾斯坦兄弟执掌的俄罗斯最早、也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这足以表明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乃至世界乐坛的贡献之巨。  相似文献   

8.
感受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音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我赴美研修,对密西根大学进行了近3个月的考察。当然,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并非音乐,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偏爱,才对该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给予较多的留意。而这种只鳞片爪的了解,称之为“感受”则更为客观准确一些。美国高等音乐院校可分两类,一类属独立的音乐学院,像纽约的朱利亚音乐学院、费城的科蒂斯音乐学院、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等。其学校结构与中国的音乐学院大致相同。另一类则是设在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如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哈佛大学音乐系、印弟安纳大学音乐学院等,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显然,密西根大学音乐…  相似文献   

9.
“我像是来到了别的星球!”1961年,首位进入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到访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0.
以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 《西部女郎》等闻名于世的普契尼是被誉为威尔第(1813-1901)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普契尼出身音乐世家,曾曾祖父雅可莫,曾祖父安东尼奥,父亲米歇尔和母亲阿维娜·玛吉都属所在时代的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或风琴手等。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是个中国学者,母亲是比利时一个古老家族的后代。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有些中国人把我看作是“混血儿”。在学校里,同学们往往叫我“黄色的杂种”。我的家庭的的确确是个国际大家庭。据最近的统计,我父亲的中国家族有一百零二人;我丈夫的印度家族有四百多人。我没有统计我母亲的比利时家族,因为在1909年母亲嫁给我的中国父亲后,他们对母亲就不友好。当我在比利时上学时,他们认为我是一只从树林里出来的欧亚杂交的猫鼬。我的美国家里有一个十八岁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由中俄两国文化部主办、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俄罗斯“国际文化论坛”公司承办的“2012中俄舞台艺术对话”活动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市成功举办。此活动系2012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框架下重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2011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文化节”框架内首届中俄舞台艺术对话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1862年9月,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彼得堡隆重揭幕.其创建者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安东·格里戈利耶维奇·鲁宾斯坦担任首任院长.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家都出自鲁宾斯坦兄弟执掌的俄罗斯最早、也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这足以表明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乃至世界乐坛的贡献之巨.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意红艳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跟在父亲后面抱起琵琶时,就记住了父亲对她的期盼:好好掌握一门手艺,以便将来立业谋生。后来,经过“千里挑一”,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4年如一日地走完了漫长的琵琶习练之旅,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名琵琶专业硕士之一,当上~名出色的琵琶演奏家和教师。“音乐学院就是我第二个‘家’,孙维熙、林石城等老师教我学琴,也教我做人,如同严父一般,学校的艺术氛围也很难得……”她说。的确,在这所著名高等音乐学府,有名师的指点、环境的熏陶,她得天独厚。“记得那时曾痴迷交响音乐,也喜欢歌剧…  相似文献   

15.
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在中国文坛名噪一时并被列于长篇小说排行榜首。翻开《尘埃落定》,读者便走进了一个叫做麦其的藏族土司的家庭。“找”是其中的主人公。在麦其土司的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个傻子,那个傻子就是‘哦”。除了亲生母亲,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我”是个傻子;如果“我”是个聪明的家伙,说不定早就命归黄泉了。‘哦”的父亲是皇帝册封的辖制数万人众的土司,母亲是一个皮毛商人从汉地买来送给病死了老婆的土司的续弦,“我”是土司酒醉后的产物,所以是个傻子。“我”记事是从十三岁那年一个下雪…  相似文献   

16.
法国歌剧和教堂乐作曲家古诺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使古诺幼年就受到音乐的薰陶。古诺在圣路易公立中学完成学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由导师阿莱维教对位;又在费尔迪南多·帕埃和让·弗朗索瓦·勒絮尔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学作曲。1839年,古诺荣获罗马大奖。他在罗马期间,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辉煌的教堂音乐,同时也谱写了两首弥  相似文献   

17.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张永来曾以《自然·自在》为标题,展示其一批风景画作。艺术家借山水以言志,一幅幅画面融入其拥抱生活、热爱自然的激情,抒发画家“游于心”的“自在”境界和不为流俗所缚的自由舒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2月20日,又一个众望所归节日般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此,一个以“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为题的国家庆典展览即将在北京开幕。“中国艺术大展”由文化部主办,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承办。主。承办单位成功地运作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中国艺术大展”,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到该展参观并题字留念。而这一次庆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任组委会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孟晓驷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吴冠中。…  相似文献   

20.
去年年底,一个名为“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的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波兰艺术家的精彩演奏,令北京观众真正感受到了肖邦音乐作品的不朽魅力。肖邦,对于中国听众而言,可谓家喻户晓;其钢琴作品的光盘、磁带、教科书等随处可见。但是,数位波兰当代艺术家来京同时演奏肖邦及波兰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尚属首次。音乐周期间,还展映了影片《肖邦——爱的渴望》;举办了肖邦生平展览;中央音乐学院也举办有大师班等一系列活动。本刊记者就“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有关问题,专访了波兰驻中国大使克·布尔斯基先生。交流使彼此相近“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