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陈杰  赵士化 《学语文》2005,(2):33-34
中国的现代汉语诗发展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大陆的诗界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之时,台湾诗坛却经历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迅猛发展期。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台湾诗界在“现代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推动下,延续了大陆三十年代以来逐渐断裂的诗歌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纪弦、余光中、洛夫等人为代表的三大社诗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迷惘的年代,又是思想文化复兴的时期。诗坛打破了建国以来单调的一统局面,出现了多种风格、流派同时并存的趋势。1980年带着强烈现代主义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这种对于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叛逆特征,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倾向的诗歌潮流,使新诗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朦胧诗是这股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朦胧诗人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痛心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5.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台湾诗坛女旋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豪苏城以“味摩法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来高度评价王维,以此盛赞王维的诗作富于构图美、色彩美,善于运用绘画的技巧入诗,从而创造出“诗中有画”,具有永久艺术魁力的意境。在当代台湾诗坛上,也有这么一位女诗人,将诗、画巧妙地融汇贯通,以画人诗,以情景交融的画面构成雅丽清幽的诗画意境,使诗的形象鲜明感人,独具~格,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采,其诗作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度风靡台湾、大陆两岸,掀起一股又一股抢购其诗集的热潮。她,便是人称“台湾诗坛女旋…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本是一位画家,无意做一个诗人,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台湾诗坛始,她的诗不仅风靡了台湾,而且震荡了大陆,在台湾和大陆形成了一股“席慕蓉热”。这种现象在中国新诗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被称为“席慕蓉现象”。其诗的魅力到底何在?有人说是因为她的诗空灵、奇幻、邈远,并且深沉、旷达、豪放,还有人说她的诗画面感特别强。不管怎样,席慕蓉诗歌的魅力是无法遮掩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诗集,可谓充分显示了她诗歌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散漫,格律诗的僵化,象征主义的晦涩、怪异后,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融汇既往新诗优点和长处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了,以戴望舒、梁宗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大胆探索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穆旦作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中的代表人物,为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注入了全新的"现代"诗观。文章从西南联大产生的背景出发,在指出穆旦反传统的诗歌实践的基础上,旨在探讨穆旦对新诗现代经验的开掘。  相似文献   

11.
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翻译的海外汉学著作不下百本,然而学界对此尚无专文介绍。1950年代,为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内重版了一批海外考证性汉学著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译介出版了为数不少的有关中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等方面的海外汉学著作;十年"文革"中后期,则译介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俄关系、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汉学著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译介具有不同时期各以不同国家的汉学家著作为主体、选译的标准为作品具有代表性或史料价值、选译的目的主要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帝国主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代表性山水诗(武夷棹歌〉传人韩国之后,影响整个朝鲜朝并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九曲文化。不同于一路高唱颂歌的李混等人,〈武夷棹歌〉在李溟心目中绝非。圣诗”,却是存在不相适宜的“戏褒”之词、且“典故”也引用不当的问题之作。  相似文献   

14.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台湾著名诗人张默及其所代表的台湾前行代诗人,经由半个多世纪,从人本到文本的塑造所行成的“诗歌人格”和“诗歌精神”,已成为百年中国汉语诗歌一种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一向“把‘诗’当作动词”的张默,对“旅行诗”的写作更是偏爱有加且独有心得。新近出版辑其五十余年“旅行诗”作品为大成的《独钓空濛》诗集,以“台湾诗帖”、“大陆诗帖”、“海外诗帖”三大板快亦即“家园”、“故国”、“彼岸/远方”三种文化地缘的游历互证,不但构成别具一格的待性行旅之丰饶景观,更将一般而言的“旅行诗”,提升到一个深具“文化学意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对于柏拉图哲学对话的解释可大致分为"分析学派"和"戏剧学派"。其中"戏剧学派"以利奥.斯特劳斯为代表,强调对柏拉图哲学进行反向解读,指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并不是论证了理想国家的可能性,反倒是论证了它的不可能性,其中的核心策略便是对柏拉图对话中"反讽"修辞的分析。柏拉图的对话就是在对对话者进行"归谬"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文艺对话中的几个重要篇目进行细读,能够对柏拉图对于文艺、诗人等问题的看法作出新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在新时期的发展是受人瞩目的,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大背景后,有一大批女性诗人及其作品在诗歌命名的史化进程中,却又被遮蔽遗漏在"第三代"与"70后"之间。出于一种身份上的焦虑以及女性诗歌对男性话语反叛书写的利弊权衡,中间代女性诗人坚守着对诗神的崇拜与热爱,在双重夹缝的焦虑中,以女性自身独特感受言说的自信,诗意地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激情与技术的结合中做出了精彩的突围表演。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其"利益线"。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签署的《马关条约》,第一次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缘起。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是甲午战争开启了台湾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