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人与学者     
有一位富人曾这样问一位学者:“为什么人们常常在富人门口看到有学问的人,而很少在有学问的人门口看到富人?”学者回答道:“这是因为学者知道财富的价值,而富人却很少知道学问的价值。”富人与学者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瓦工在炎炎烈日下,建造一堵墙。一位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我在砌砖。”一人答道。“我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他的同伴回答。后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砌砖的瓦工彻了一生的砖,而他的同伴则成了一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相似文献   

3.
巴斯德出生于士兵之家,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骑兵,这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是颇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可是巴斯德很羡慕那些读书人,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巴斯德始终不明白,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叔叔用嘲笑的口吻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成为博士,那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相似文献   

4.
博士买驴     
从前,有位熟读经书的博士,自以为学问高深,喜欢到处卖弄。一天他去集市上买驴,按当时习惯,卖主应写一张券据给博士但那个驴贩子不识字,这正好给了博士一个卖弄的机会。他铺开纸,蘸饱墨,摇头晃脑地边念边写起来。谁知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写到一个“驴”字,净是废话。驴贩子不耐烦地说:“你只要简简单单地把我卖驴子的时间、地点和价钱写上不就行了吗!”根据这个故事,人们概括了成语“博士买驴”。1  相似文献   

5.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要有学问,就应勤学善问。一位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就可以看出他的素质和水平;一位主持人的随机提问,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学问;而科学家的提问,则往往是发明创新的前导。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如果一个人用光速向前飞行,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问题正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之滥觞。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次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正如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孩子进幼儿园阶段,他…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学问”如何,也常说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其实,“学问”与“能力”尽管有联系,但却不是一回事。“能力”这个词,含有“学问”范围以外的内容。比如,司马光小时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司马光的小伙伴们谁都知道石头可以砸破水缸,但是,谁都没能想到要去砸缸救人。司马光砸缸的举动并不表明他的学问如何过人,却表明他的能力比同伴强。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有的人读的书很多,但见解不高,能力平平,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活“书架”;有的人所学知识不算多,却能举一反三,善于推理,运用知识,得心应手,往往在一定的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而一个缺乏某种能力的人,硬要去作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就只有陷入被动的境地。以陈景润为例,他不可谓数学知识不渊博。但他可以成为一个数学家,却不能胜任一个普通中学的数  相似文献   

7.
1983年5月27日这一中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标志着共和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我有幸成为这十八名博士中之一员。在事隔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想谈谈自己从博士生教育中收到的教益与积累的经验。一、要敢于“摸着石子过河” 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再多,即使学富五车,如果不“做”学问,不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充其量他也只能成为一个“书橱”。而要“做”学问,最要紧的莫过于选题得当。一个好的课题,有两条标准:①有明显的科学前瞻性。②这个课  相似文献   

8.
明朝的解缙是位很有学问的人,平时治学严谨。他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学,善于吟诗作对,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童”。9岁时曾经跟随父亲在江边洗澡,他父亲将衣服挂在树上,触景生情,不由脱口吟出一句诗:“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就以  相似文献   

9.
身边的学问     
学问在哪里?“在书本里!”这会是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于是,我们的孩子为了获取知识,求得学问,从懂事就开始读书、背书、答题、应试,然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过去,二十多年的日子,像一只虫子在书本的奶酪里钻来钻去,赢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掌声。可是,有一天,我们非常有学问的人却犯下了“少不更事”才会犯的错误:他想把硫酸、盐酸之类的物质,倒进动物园狗熊的嘴里,看看会有些什么反应。后果是可以想见的。有学问的人,常常犯下无知的错误,这让社会尴尬。我们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11.
智慧果     
森林王国有只小猪叫笨笨,他可以称得上是王国里最笨的一个了。老师教大家学加减法,别的同学一学就会,可笨笨却像不长记性似的,怎么也学不会。这可把老师给急坏了。下课后,他把笨笨叫到办公室,愁眉苦脸地对笨笨说“:你唉,笨笨,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你还是去找山羊博士帮帮忙吧,兴许他有办法。”山羊博士是森林王国里最有学问的人,平时大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他那儿准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笨笨平时最佩服他了。经老师一提醒,笨笨就径直朝山羊博士家奔去。山羊博士的家离学校不远,是一座草莓型的漂亮别墅。笨笨见了山羊博士,红着脸说明了来…  相似文献   

12.
不耻下问     
有人问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修道者,他怎么有这么渊博的知识。他说“:我从来不耻于下问,从来不耻于学习我不会的东西。”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13.
博士之争     
世界上最注重头衔的当数德国人,一个德国人若取得了两个博士学位就被冠以“××博士、博士先生”,如果有三个学位,像著名的阿尔伯特·施韦茨,精通医学、音乐和伦理学,他的名片上就印写如下:施韦茨博士、博士、博士先生。有个小笑话讲的就是两位德国学者头衔的趣闻:施密持和穆勒是一对多年的好友。一天,施密特对穆勒说:“虽然我有个博士头衔,你也有两个博士头衔,但既然我们是这么亲密的朋友,以后就彼此直呼其名吧。”穆勒歪着头想了想,  相似文献   

14.
一天傍晚,有位客人来到了F博士家。他开口就说:“最近,您上哪儿去了?”博士回答道:“上内地去探险啦!一路上,翻越了许多山林,真是一  相似文献   

15.
从李政道对“学问”的解释说起李有爱前不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对“学问”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他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接着指出:“我们现在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  相似文献   

16.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17.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博士,数学IQ很高,所以人们称他为“IQ博士”.他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他正赶去参加颁奖大会.到了会场门口,IQ博士才发现忘了带会议通知书.保安拦住了他:“你好,请出示入场证件.”博士说:“我是IQ博士,我忘记带会议通知书了.”保安客气地回答:“不好意思.按规定,请你出示身份证.”IQ博士着急地说:“我的身份证也没带在身上,麻烦你通融一下.”保安说:“怎么证明你就是IQ博士呢?这样吧,如果你能回答以下的两个问题,我就允许你进入会场.”IQ博士一听,开心地笑了.点点头答应了.第一道题——保安:“计算83÷85,如何才能迅速地得…  相似文献   

19.
孔夫子来到燕国,进了城门不多远,一位少年拦住他的马车说:“我叫项方,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项  相似文献   

20.
大漠弱者     
两个结伴横过沙漠,水喝完了,其中一人中暑不能行动。剩下的那个健康而又饥饿的人对同伴说:“好吧,你在这里等着,我去找水。”他把手枪塞在同伴的手里说:“枪里有五颗子弹,记住,三小时后,每小时对空鸣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