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型。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二:①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概括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师生一道研究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用的教具和学具:盛满水的水槽,玻璃杯,连通器,50克重钩码,弹簧秤,体积为10立方厘米、重量分别为20克、15克、9克、5克的塑料正方块,铜,铁,铝,橡胶片,橡胶泥,泡沫塑料,干松木块,砖头,水。教学中,教师可按以下八个步骤组织教学。1.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在手上放一块砖,再换上一只空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注满水,同时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体验浮和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3.培养大胆猜想、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具准备玻璃水槽、泡沫塑料、带盖的瓶子、木块、气球、钩码、橡皮泥、回形针、石块、测力计等。教具准备模拟树洞、塑料球、玻璃球、玻璃水槽、经过改造的橡皮泥球和乒乓球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文彦博是我国宋朝的一个宰相,传说…  相似文献   

4.
一、本课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知道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学会做水有浮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二、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指导思想: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认识水对物体的浮力,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概括物体的浮沉原理。 课前准备:弹簧秤、水桶、干木块和较干木块轻的铁块各一个,大小一样的方砖块、方泥块、方橡皮泥块、方蜡块、方干木块、方泡沫塑料块各一个和用铝(铁)皮制成的容积和上述方砖块等大小一样的方盒子一个。 方法与步骤: 一、提出问题讨论。(一)学生汇报。要求学生汇报在家中的实验情况(课前布置学生做课本54页上的两个实验)。并启发学生结合平时游泳或在浴池里洗澡时的感受来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二)形成争论。让学生看完课本55页上第一节后,教师问:在水里上浮的物体无疑是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水的浮力作用呢?(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会受到水的浮力,另一种认为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让他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6.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困惑最多的内容.为此,笔者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设计了针对性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典型问题1浸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实验器材:200 g钩码,弹簧秤,烧杯.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示数为F1)和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F2,计算出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F1—F2.  相似文献   

7.
四、力学实验(二) 5 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实验 实验用具与材料: 水槽、烧杯、量杯、水、弹簧秤、木块、铁块、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橡皮、皮球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称出各重物的重量;②分别测出与各重物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测量方法本刊上期的实验中已有介绍);③把各重物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④看哪些重物上浮,哪些重物下沉;⑤比较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的重量与  相似文献   

8.
“浮力”是初二物理教学重点之一.这一章的教学难点是“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相似文献   

9.
《水的浮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五册)一课,按教材要求,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分四层进行教学: 1.用泡沫塑料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2.用其它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3.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4.指出物体在水中受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①掌握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及公式; ②会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综合计算。 教具:弹簧秤、阿基米德原理试验仪。  相似文献   

11.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因为以往没有较好的实验来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所以,许多初中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易理解,形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它能直观明了地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能帮助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1 实验器材 (1)大号透明、无色的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的上部截去,使它成为直口瓶。 (2)彩色乒乓球一个,1000毫升的盛水烧杯两个。 (3)小号透明、无色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底和瓶颈的一部分截去,使瓶颈截口处的直径略小于乒乓球  相似文献   

12.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13.
当我再次用同样的教、学具完成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深感两种教法收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 1。教师注重了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弓}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一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将塑料泡沫放在水中用力往下压,有什么感觉々学生实验后都说感觉到水有一种力把泡沫往上浮;要用力才能将泡沫压下去。这就自然引出水有浮力,在水里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实验验证:一松手泡沫就会浮上水面(同时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接着深入引导:既然水有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呢?(演示下沉物体;铝圆柱装进吊桶放入水槽中沉下去。)问题提出后,教师顺势弓i导,请小组同学商议,而且提出仅有假设是不够的,得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内容笔算除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9页~21页的例1、例2。)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2.使学生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难点: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四、教具和学具教具:口算卡片、52根小棒、小棒图。学具:52根小棒。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一、指导学生制作学具,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有些难点知识教师费尽口舌也讲不清,通过实验,学生会豁然开朗。而现有的实验器材并不是应有尽有。教师自制教具,同时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制作学具,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课本上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看似细致而全面,可是课后仍有不少学生存有疑问:液体压强是由于液体…  相似文献   

16.
我备《水的浮力》课时,再次翻阅了1999年第3期《小学自然教学》发表的李春莲老师的文章——《沉浮实验的巧妙教具》,读后有点想法。 文中说,田老师设计的四个乒乓球装着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装满水的球悬在水中,我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投入水中。发现每次都是沉在水底,不会悬在水中。另外,物体的沉浮,只有重量等于浮力时才会悬在水中,根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装水的乒乓球重量不可能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我想要使乒乓球悬在水中,首先要称出排开水的重量,再称出与排开水的重量相等的装水乒乓球的重量,这时球能悬在水中的任何部位,即不上浮也不下沉,装水的球只能作为比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九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2.在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并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通过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互助合作、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会比较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具准备:十袋物品随人数而定,里面有不同长度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彩纸、直尺、毛线等。学具准备:两支不同…  相似文献   

18.
1 教师演示实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实验器材:量筒、弹簧秤、金属块、装有水的烧杯。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用这些器材怎样测量金属块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怎样知道金属块浸入水的体积(即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3)怎样计算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边启发学生正确回答这些问题;边演示实验,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测浮力时金属块不能与容器底、壁接触。然后,将称量法求浮力的公式F_浮=G-G′(G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重);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公式:V_排=V_2-V_1(V_1是未浸金属块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_2是浸入金属块时水面到达的刻度);金属块排开水的重力的计算公式:G_(排液)=ρ_液gV_排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20.
一课《称象》是通过曹冲主张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重量的事,表现曹冲的智慧。课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曹冲所用的办法是确实可行的,可结合小实验进行教学。1.用自然课实验用的水槽装上水当河,一个午餐肉罐头盒当船,一块较大的石头当象,一些小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