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的通讯员常说“无题材可写”,我在这里提供上中下三策。 上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有人捕捉住了,有人什么也捕捉不到。说“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也好,“身边到处都有写作题目”也好,那都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只有“看准”并“抓紧”的人才会抓住东西——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这里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捕捉意识,即抓素材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言论的选题     
要写言论,第一件事就是选题。选题,说通俗一点,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题规定评论的方向、目标和基本内容。有的初学写言论的通讯员,往往不大重视这一步,而是不加思索,提笔就写。这样的害处是:或由于目标不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平庸无奇,流于一般;或难以成文,半途而废;或题目太大,隔靴搔痒等。  相似文献   

3.
一、报道城市要善于抓特点人们说,写一个城市要抓住一个城市的特点,那么写上海这样一个国际闻名的城市,就更应该抓住它的特点了。下面介绍的是法新社记者伊丽莎白·张所写的特稿,这是一篇抓住特点做文章的报道。记者从个三方面抓上海的特点。首先是抓住它在全国的几个突出之处。这也就是西方新闻学中经常强调的利用事物的“显著性”:上海是世界上十个最大港口之一,上海人口又特  相似文献   

4.
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就像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一样,十分注意在“新闻市场”中抓“行情”.我们在阅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市场上的货”,自己身边就有,或是自己没动手抓,或是抓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体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识货”,二是出击的“火候”没把握住.要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很多,作为一名通讯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和群众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刻意求新     
有一次,我外出采访,遇上一位同行,他和我谈采访体会时说:“写新闻报道,要注意抓萌芽状态的东西,刚刚露头的东西。”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说是“三月茵陈四月蒿,到了五月当柴烧”,用来说明萌芽的东西,幼小的东西的价值。新闻就是要抓新,抓萌芽状态的东西。近来,我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不少稿件主题雷同,缺乏新意。其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特别是各条战线都在进行改革的今天,我们写新闻报道,就更要抓住那些改革中的新事物,反映社会最新事态,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我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写稿子,实打实地写就行,不像作家写小说那样去描绘广阔的生活面,需要丰富的知识。其实,通讯员知识面是否宽阔,对所写稿子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说通讯员只有掌握多种知识,才能胜任新闻报道工作呢?这是因为:其一,通讯员采访往往要和各个方面的人打交道。只有知识广博,上那“山”会唱那“山”歌,才能同各种采访对象“谈得来”。其二,通讯员写稿不只是专写某一个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刘宾雁谈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一、记者、通讯员最关键的是要有新闻洞察力表现一个记者、通讯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技巧的好坏,而是看他洞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何。通常的说法就是“新闻鼻”敏感不敏感。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洞察力对记者、通讯员来说,便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鼻,抓不住问题,纵有腾挪闪跌的文法,也很难写出好作品。记者,通讯员具备特有的对新闻问题的洞察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五点:能看到一点别人还没有看到的东西;能想到一点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能说出一点别人还没有说过的话;能写出一点别人还未写过的问题;能提出一点有自己独到之处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同志发出感叹:一件复杂的新闻事实,千头万绪,从何写起?报道一个新闻人物,千言万语,从何落笔?这说明:寻找和选准切入口,是新闻写作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评人论事,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采写新闻报道,就得强调“抓住一点”。这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切入口。找准了切入口,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就顺理成章,有了落笔之处;找准了切入口,新闻报道就比较容易深入展开,且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写得紧凑、生动,引人入胜,渐臻佳境。 选择新闻写作的切入口,总的原则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站得要高,入口要小;角度求新,侧面宜巧。  相似文献   

10.
报纸的通讯员,是不在编的新闻工作者。通讯员为报纸写稿或拍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见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稿件见报?这是通讯员们经常议论、研究和费神的问题。我给报纸当通讯员20余载,以前写文稿,近年文稿、图片一手抓,又侧重图片。近三年间,我拍摄的照片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32家全国性报刊采用89幅,新疆日报等省级报刊采用360多幅,从中摸到一点门道。要努力提高新闻敏感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有的通讯员在复杂纷纭的事件中能迅速发现新闻并拍到照片,而有的通讯员往往在新闻面前无动于衷,这是观察力不同,也就是新闻敏感的强弱不同。  相似文献   

11.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3.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认为,在县级单位搞采访,“大鱼”不多,日常采访,平平常常,司空见惯,难抓“活鱼”,就是抓到“活鱼”,往往不知怎样下手,烹出“鲜味”。通常写出采的稿子都不如愿,要不就是题材雷同,要不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对此笔者有点感触,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就怎样把新闻写得“鲜活些”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带着“问题”下网,才能捕到“鲜鱼”。我认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在采访前,就要多了解一点宣传精神,多看一些不可缺…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应让稿子像大姑娘出.门赴约那样,要“打扮”好再出门,不要让它“蓬头垢面”去见编辑。有的通讯员不懂得这个道理。忽视文面,不注意“打扮”自己的稿件,以致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其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字迹潦草。有的字写得狂放不羁,龙飞凤舞;有的歪歪斜斜,如同洋文;有的密密麻麻,如同天书;有的小里小气,如同蝇头。总之,看则吃力,读则费神,甚至有的字如同密码,令人难“猜”。其二,字写不对。字写不对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写错字。写“茂”字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撇;写“真”,里边总是少一横;写“…  相似文献   

16.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7.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文摘     
短新闻“三抓”一、事件新闻抓本质。抓本质,就是抓主要矛盾。只有把事件的主要矛盾抓住,事件的本质揭示出来,才能使人了解事件的意义。二、人物新闻要抓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必须抓特点,突出有新闻价值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事迹。三、动态新闻要抓住主要事实。抓住了主要事实,也就抓住了整个事实的主要方面,突出了重点。(杨国林辑)新闻写作谚语铁肩膀是压出来的,快笔头是练出来的。凸看得多,知识增加5写得多,笔下生花。面鼓不在多,一锤定音;事不在多,一例服人。th水平高低不在文长短;分量轻重不在搞大小。凸说好的不要…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20.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