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后,直到西晋后期,才登上意识形态的舞台,这是依靠玄学的结果。玄学否定天的存在,以无为本体;佛学不承认造物主,以精神为本体。玄学的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哲学范畴均为佛教所借用,形成格义之学。佛学家模仿玄学,从另一个角度反对传统礼教,但吸取了玄学遭到摧残的教训。后期玄学家转向消极、厌世,同佛教思想更为接近。玄学的历史是为佛教在中国传播开辟道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是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千多年的中印交往史为两国当前发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一:贞观初年,玄奘为探求佛学,到达天竺,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相似文献   

3.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一生与佛教颇多关联,他可以借佛教义理感怀抒情,也可以与多位佛学大师相知、相契。但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却大力非难佛教,反差极为鲜明。他持宗教二元论观点,将佛教分为佛法与佛教两个方面。他将佛法作为一种哲学,欣赏它博大精深哲学内涵,他肯定普度众生的大乘佛学精神;同时对于佛教背离教义、祸患社会的愚民行径则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佛教一直被世人视为远离尘世的出世之道.近代著名佛学大师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理念上主张积极入世,普度众生,而且在行动上提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虚本人为此身体力行,也因此倍受褒贬.究竟应如何看待佛教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拟从太虚大师与蒋介石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分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儒学与佛教的关系史中,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唐代以来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而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自佛教传入伊始,相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儒学发展史上也有一个由汉末魏晋发端,经由南北朝、隋、唐至宋代佛学化的过程。儒学发展佛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乾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01-202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兴起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时代之一.在明清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佛学思想的深入人心,必然会反映到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形式--小说中来.本文试从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各个方面出发,来分析佛教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檠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佛法流传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之说,按照太虚大师的阐释,正法、像法时期各有一千年,当今时代正处于“末法”时期[1]。此一时期就时间而言去佛久远,就中国佛学而言,更兼之以空间暌隔,与佛法原生语境风俗不同,文化相异,所以佛法在此时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弘扬佛法,应对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该文根据梧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及文献资料,浅谈两汉至明清佛教在梧州的传播及发展。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初步推测佛教大约在两汉期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梧州,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隋唐时期进入了繁荣期,宋至明清,梧州的佛教缓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自汉代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斗争、渗透、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或正面的渗透融汇或反面的刺激作用。因而任继愈指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不研究佛教,是不堪设想的(见严北溟著《中国佛教哲学简史》“序”)。佛学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研究和批判吸收的是其“心性之学”(这也是其落后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明学”(逻辑学)和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近年来对佛家美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势头,有的从佛教哲学同佛教艺术的相互关系着眼研究佛家的美学思想,如严北溟《论佛教的美学思想》(见《中国佛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中国佛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思潮之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第一个角落,佛学研究自然也不能例外。20世纪的中国佛学研究主要由经世派、学院派、寺僧派和居士派组成,中国近现代佛学研究中注重科学理性的特质,以及研究者对佛学本身理性特征的 说明,这为当代乃至今后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代的人间佛教就体现着比较明显的理性化与生活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宁 《考试周刊》2008,(6):150-152
佛教寺院,佛教石窟和其它佛教艺术品,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也应运而生,保存至今的佛教遗存和遗物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而佛教石窟在佛教遗迹中,又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令人刮目相看.中国石窟遗迹,地域分布之广,保存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出现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巨大的旅游魅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经魏晋,至南朝梁武帝时达到鼎盛,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而皇侃的《论语义疏》正是完成于这一时期,尽管是对儒家经典《论语》作解释,然时风所及,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思想影响,无论是在用词、体例,还是在思想阐释等方面都留有佛学思想之痕迹。  相似文献   

17.
朱熹早年出入佛老,盛年归于儒道,其思想是融合出世的佛学和入世的儒学而成。对从神性的印度文化中流入属于人间的中国文化中的佛学,朱熹既有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排斥,又有作为哲学家的吸纳,前者着力于佛教面向世俗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形而下的方面,后者则关注佛学超世出神的形而上之思。最终,朱熹在对佛学的扬弃过程中,创造了既有中国文化渊源、又有印度文化因素的理学。  相似文献   

18.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兴趣,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与佛教信仰实践,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就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来看,近代居士佛教已经摆脱了依赖寺院并由僧人主导的传统组织形态,开始建立起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并开始参与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形态的社会慈善事业。因此,抛开单纯的观念史与佛学义理研读,从社会学视域中去审视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形态、核心成员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之变,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全貌,亦可藉此透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并由此加深理解近代佛学思想的"形上义理"与"形下社会实态"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佛教复所受日本之影响至深,本文是就其中佛学研究事业兴起过程所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传世史料和敦煌文书,通过研究《净心诫观法》中的一些问题,来证明道宣思想中从西北到东南的佛学传统。道宣生活在隋唐之际,目睹了全国一统之后佛教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化,对于南北朝长期南北分裂所产生的佛教传统的不同也深有体会,所以这种政治分裂导致的佛教传统南北地域之分在道宣的佛学思想中也有所彰显,文章利用梳理道宣佛教思想之渊源,分析了道宣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佛教传统之地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