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指的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取相应的新闻素材,对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考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新闻采访既是对采访对象的提问和思索过程,也是新闻记者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所以新闻记者的采访思维与方式,对新闻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采访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拉进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是判断记者是否具有较强采访能力的重要依据。新闻记者如果缺乏采访技巧,就会使采访对象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无法获取新闻关键内容,难以完成采访任务。所以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要掌握采访技巧,才能获取重要的新闻信息。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新闻采访的工作特点,进而对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采访技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战斗",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对象的不配合、采访环境的限制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等,往往很难帮助新闻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采访技巧的运用尤为关键。在新闻采访环节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于完善系统的采访技巧,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记者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进而帮助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缩短采访时间,提升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把新闻记者及相关工作者采集新闻材料、访问采访对象等的一系列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新闻记者自身独有的特点可以通过他的采访活动表现出来,新闻采访活动大大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为了获得真实的采访材料,需要使用采访技巧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与采访对象有效地沟通交流,以便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其采访对象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平等、尊重以及信任的关系,从而引导采访对象能够真实全面说出自己的看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确保整个新闻采访顺利有效完成。其中,人际互动心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内容。新闻记者要求复合型能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新闻记者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新闻记者只有把握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才能引导采访对象积极表达。  相似文献   

6.
完成好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有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有效的沟通能力。新闻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尊重采访对象,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和采访艺术,提升沟通能力,从而实现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7.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从这句话中足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也是新闻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新闻课堂到新闻单位,提到采访,前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深入。  相似文献   

8.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外出采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活动,同时也是写作新闻获得素材的一种方法。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不能盲目地提问与采访无关的问题,而是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进行提问,这是每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0.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2):70-70
近些年,新闻采访遭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甚至遭到殴打等暴力侵犯。我们把拒绝接受新闻采访的对象称为非合作型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措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本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并指出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和有关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采访是搜集资料、熟悉所要传播的信息内容和了解传播对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2.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应掌握的一些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灿璧 《新闻窗》2009,(2):116-116
采访是艺术,也是战争,无论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你的采访对象并让其开口说话,是任何一位新闻记者拉开演出序幕或者打赢战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循着新闻线索,找到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6.
采访活动中,记者礼仪是记者留给采访对象的最直接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往往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波及采访效应。 良好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绿色通道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象机、录音机或者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合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新闻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科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事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不同的采访对象,对待新闻记者的来访,会有不同的思想反应.一个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从事采访活动时,善于从采访对象的表情、语言和行动中,观察其思想反应和心理反应,摸透其心理活动,从而采取不同的采访方法和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