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尤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题记为最,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期(约493),历经东魏与西魏、北齐、隋、唐、北宋乃至明清都有善男善女雕凿不断。根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的数字显示:东西两山现存窟龕2345个,碑刻题记2840余块,凡30多万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值得一提的是极为丰富的龙门造像题记,居世界石窟之冠,涵盖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
<嘉兴藏>是我国从明代万历至清代嘉庆历时200多年收录佛教典籍最多的私刻大藏经.20世纪以前,许多研究者都根据掌握的资料,介绍了阶段性的成果.21世纪以后,随着重辑<嘉兴藏>工作的开展,揭示了<嘉兴藏>刊刻的全过程,认识到该藏是随刻随请的,没有同时发行过全藏,原寺院所请的经,都是不同时期的印本.辽宁省图书馆的藏本,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为全国各地造像中数量最多者,其时代上始北魏太和,下迄清代康熙,前后延续一千余年,其内容极为丰富。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如此丰富,这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开窟造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晋时由于北方经历多年战乱,中原战祸频仍,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厚。“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人民为避祸祈福,求得精神寄托,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信佛之风大盛,佛教广为流行,人们争相崇神佞佛。当时洛阳和建康是南北朝两大佛教中心。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造像祈福。不仅皇帝达官贵人,一般平民百姓也有造像还愿祈福的。从公元495年至522年,动员民工八万多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两千余块,这是龙门石窟造像的第一个高潮。从北魏末年以后,开窟造像逐渐减少,趋向低潮,经过了约一百年的沉寂时期,到唐初又重新活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中原汉人的大量流入和统治者的倡导,辽代崇佛之风甚炽,特别是辽代中期圣宗朝以后,佛教大盛。贵富之家舍宅建寺,舍儿女为僧尼,施财修塔,造像刻经,寺庙势力急剧增长,辽道宗大康四年(1078)秋七月",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1]281,可见僧尼人数之众。辽朝每年还有固定的佛诞节,《辽  相似文献   

6.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出版史,不能不追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不能不探讨其与佛教传播的关系。然而,在以往的中国书史、出版史、印吊j史的研究中,常常忽略了佛教寺院的刻书。其实,就是把寺院刻书与政府  相似文献   

8.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体分类、书刻艺术、书写者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发掘其书法价值。据武周造字年代及使用规律,推定擂鼓台中洞题记书刻时间,应在695年至698年之间;另据书法风格及相关史料分析推测,擂鼓台中洞刻经与题额的书写者,分别为武周时期著名书家薛曜与殷仲容。  相似文献   

9.
响堂山石窟     
《采.写.编》2009,(2):65-65
响堂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0.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11.
12.
目录学理论研究与“三基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目录学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矛盾说、书目情报、书目情报理论等三基点问题,作了一次认真的回顾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光盘发布系统中随书光盘的筛选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图书馆光盘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中光盘的筛选问题,提出影响光盘使用的几个因素,并以此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年新希望     
<河北科技图苑>创刊十多年来越办越好,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作者,我由衷地高兴.为了把它办得更好、更辉煌,在新的一年里,我特地提出一些新希望.  相似文献   

15.
RFID在图书馆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本文阐述了RFID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基础,详细介绍了RFID系统的构成及其运用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RFID代表了世界图书馆界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也造成了其在邓小平图书馆运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徐超英 《中国博物馆》2003,(3):73-75,64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广播从2002年“十一”正式开播,至今已运行八个月,工作状态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全天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播出,远程计算机实时监控,可根据游客数量自动调节广播音量,真正体现了现代化高新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18.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多被称为我国目录学之目的、任务、核心和优良传统.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记录了2004~2005年我国图书馆重要思想启蒙时期中,作者经历的湖南图书馆百年馆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桂林年会、衡阳调查等事件,以及此期张勇、李国新、王子舟、范并思、余子牛、蒋永福、梁灿兴等的图书馆活动。  相似文献   

20.
Engaging two primary texts – Jacques Lacan' 1949 address on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ninth chapter of the 1999 film The Matrix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eme of reflection under the aegis of different media ecologies. Beginning with a critical/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Lacan's position, I argue that the mirror stage, and perhaps the whole of Lacan's psychoanalytic project, is premised upon the media ecology of print. The Matrix updates this conception of the mirror when depicting Neo's initial release from the simulation of the Matrix.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modific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specular moments reflect a profound shift in media technologies and a concomit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and the metaphysics of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