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骈文并不是六朝骈文的简单回复,其中包含着自中唐古文运动以来文章变化的特点。其文章的特点是"骈中运散",首先是有意识地区分骈散,有意识地将骈散加以对立;其次是注重抒情性,改变过去骈文矫情的特点,继承了六朝时期徐庾骈文和韩柳古文的抒情传统,抒发真情,注重"写心"。李商隐文章对晚唐文章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相似文献   

4.
四六文是骈文的通行别称,魏晋时期甚为流行,到了两宋仍风头不减。宋末元初的刘壎,是工于四六的一位名家,他在《隐居通议》中专列“骈俪”三卷,评价前人的四六文创作,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刘壎自己也有大量四六文传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基本上可以达到自己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品种,同时也是一种颇受非议的文体样式,长期以来被扣以“形式主义”、“浮艳轻靡”的帽子,而其创作的全盛期魏晋六朝,更被目为“文学误国”的口实。此后的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理学文论,更是对之口诛笔伐,骈文便被作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而被归入“另册”。  相似文献   

6.
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古文运动的深入,呈递减之势。这些成分集中分布在议论性和抒情性的文体中,在叙事性文体中,句式则以纯正散体为多。借助骈句议论和抒情而纯用散句叙事的文体特征,甚至经常表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韩文中还存在着宇教和平仄基本保持着“四六文”的原有特征、而两句间的对偶和韵律已不复存在的“亚骈句”形态。  相似文献   

7.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四六”概念迅速流行,结集益多,日渐成为专指应用性骈文的专有各词.  相似文献   

8.
<正>《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  相似文献   

9.
骈体文说略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梁代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该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为便于理解课文,笔者拟对骈体文的来龙去脉作一勾勒,以就教于方家。骈文,又称骈俪文、四六文,是古代文学中相对于散体文而言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兴起于魏晋,独霸于南北朝,继盛于隋唐,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11.
苏轼破体为文,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各种文种之中,诸如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形成内涵丰富的诗文改革运动,完善了"古文"理论。他兼取骈散之长,在骈文因定体制中,或穿插单行句式,或加长骈句,或运以散体之法,不求切对工整,不用故事陈言,打破浮靡堆砌,风格追求疏散,语言力求平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体骈文,树立了散化骈文的典范。苏轼以自身的实践,改良着骈文,推动骈文的散化,影响了北宋文人的骈文创作。  相似文献   

12.
读《文心·事类》篇,写了几条笔记,题作“说《事类》”,意在辩白几个问题. 一、刘勰笔下的“事类”“事义”,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六朝文士的笔下出现了骈文,而当时却没有“骈文”这个名称;称六朝文为骈文  相似文献   

13.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文学史中之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文体,除传统的“文”、“笔”之分外,还应从“笔”中分出“言”——一种与通俗语言接近的质实的散文;庾信在南北朝文学的统一、有唐一代文学的开启上继往开来的功绩与地位,可比肩屈原,是律诗、律赋、四六文的定型者;四六文是唐朝最发达的文体,各个时期都有成就斐然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5.
在魏晋南北朝骈文史上,有一位见重于当时、埋没于后世的骈文大家,这就是任昉。据《南史·任昉传》载“时人云‘任笔沈诗’”来看,任昉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和一代宗匠沈约相埒。只是任昉所专擅的是所谓“笔”。南北朝的文笔之分,颇为繁剧。其大要则无非两种情况。一般的看法是无韵之文为“文”,有韵之文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和笔是指两类不同的文体。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有一段文字,在区分文笔时超越了是否用韵这个外在形式的标准,接触到了作品审美特性的辨别:  相似文献   

16.
以宋代制诰文为代表的宋四六选择骈体文作为工作文体,“在因袭中固定规制,在继承中求得发展”是宋四六文体演变的基本态势.得体称旨是制诰类文书的最高制作原则,制诰类文书的文体要求明确而具体,程式化写作是制诰类文书的特色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文体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时文风气大变,为此朝廷屡次下诏厘正文体;清代统治者鉴于时文的艰深之语及诡异之辞有碍“代圣贤立言”,亦多次加以干预,至雍正十年明确提出“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以抵制“异端”思想和骈俪之风入侵时文。此一衡文标准意在考察士子的道德修养,将理学家提倡的气禀清浊与才性贤愚理论运用于科制中,以时文是否具有“清”的风貌甄别士子品性的优劣。衡文标准的确立,影响了清代文风,诗词、古文、律赋乃至骈文理论与创作也遵守这一规范,清代文风的官方建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文章改革上,采取的是"以四六为文"、"以文为四六"的办法,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在古文创作中融入用典,把"道"与四六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四六内容的贫乏。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色,即章奏表启类作品多用四六,其他文章多用散体,实现了骈散共存。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晚清乃至清代骈文名家。他既注意到骈文发展的时代性差异,指出清代骈文家效法的对象有汉魏体、晋宋体、齐梁至初唐体、中晚唐体、北宋体五类,其中朴雅遒逸的晋宋体最受时人推崇,而唐体、宋体则备受冷落;又认为骈、散两体本不能截然分开,中唐以后才分为两体,然其实则一,古文重“实”,骈文重“雅”;还对清代代表性的骈文家,如陈维崧、汪中、洪亮吉等加以点评。与理论上推崇晋宋体骈文不同,他整体上反感六朝的道衰文弊,转而学习博大昌明、典雅富丽的宋四六与盛唐张说、苏颋的庙堂骈体。他的骈文与政治、仕途关系紧密。体国经野,润色鸿业,表彰忠义,宣扬教化为其骈文的主要内容;淹贯经史,用事雅切,对偶工整,文气流畅为其骈文的突出特征。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李鸿章、冯子材等重要人物都体现在其骈文书写中。同时,他通过创办书院,培养学生的辞章(包括骈文才能),为晚清骈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