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潮流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状况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通俗小说的理论倡导和探索是重要的一方面。通俗小说以序跋、评点等形式从为提高通俗小说地位的“正名”之论、创作的定位、创作理论到评点式批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以历时性的群体智慧形成了明清通俗小说的理论系统。这种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明后期开始,在崇文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小说看作是文章的一个文体类别,认为小说也须具备文章的功能、特点和行文技巧,这一文章化的小说观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小说观”.明末清初“文章小说观”的形成促进了清代小说的雅化,使通俗小说呈现出文章化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从而使“类文章性”成为明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小说观”的出现昭示着通俗小说雅俗之变的开始,促进了清中叶文人小说与平民小说雅俗分流局面的形成,这是清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3.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市井”色彩,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京味”和幽默,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通俗”倾向。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拨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低级“媚俗”之趋,而且也代表和展示着中国现代非通俗小说创作雅俗相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在脱俗中通俗和在通俗中脱俗。  相似文献   

6.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在看待通俗小说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通俗小说当作严肃小说的附庸,也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压抑通俗小说,逼迫其作为“地下经典”在读者中间广为流行,而是开始正视通俗小说的存在,试图消除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的对立,把通俗小说看作是一种以人为创作主体的以“大众”为阅读客体的“类型”小说。  相似文献   

8.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别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9.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10.
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对现代小说发展历史面貌、通俗小说的容纳、涵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视五四小说为自足的系统,拒绝或部分容纳通俗小说;另一种是认为雅俗相加才是“现代小说”,致力于独立通俗小说发展历程的勾勒;还有一种是强调雅俗对峙的“整体”现代小说特征,力图描绘雅俗互动与融合。这些小说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如雅俗二元对立模式,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评价通俗小说等。  相似文献   

11.
史家化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中的题材选取方面:小说家在题材选取的审美观上,尽量向史家审美价值观靠近;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作风直接影响小说家的创作,导致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写实传统和以小说补史的小说功能观产生,从而使古代通俗小说题材选取方面出现演史、列传、账簿倾向;史家化为史家造就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化地位,这使得古代通俗小说家自惭不如,导致其在创作上放弃史家所遵循的写崇高、“不语怪、力、乱、神”原则,而涉笔于平民世界和鬼怪神仙,这又造成了小说题材选取上的账簿、志异倾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雅俗对峙是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学提出了挑战。雅学、俗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洛学中兴期与明初通俗小说崇尚伦理纲常倾向、洛学叛逆期与明中后期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和洛学复兴期与明末通俗小说的尚劝戒倾向。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挖掘了古代通俗小说的深层意蕴,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叙事上存在着“以三为法”模式,因此,对这一模式进行文化解读和剖析,对其进行定义,并探究其文化成因和审美意义,以便从中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某些创作规律,揭示其在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17.
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五四”以来的通俗小说研究作了概括的研究。分三个历史阶段,介绍通俗小说研究的主要成就及代表著作。除了评述小说文献的整理成果,还力图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得失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的繁荣阶段,尤其是小说创作,可谓群星灿烂,五彩斑斓。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终于走上了文坛,为广大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喜闻乐见。然而如此繁荣活跃的小说创作,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即作者一般都署别号,很少透露真实姓名。因此,许多作品的作者至今仍是解不开的谜。其中关于《金瓶梅》作者的讨论就最  相似文献   

20.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