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陇婵 《视听界》2013,(5):18-19
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开启了微小、快捷和分享的“微时代”。由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提出的“微内容”可谓与微时代“相伴两相生”,广义地说,互联网、新媒体所产生的一切数据都可称为“微内容”。“微内容”本来就是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大制作、格式化、机构完整的“巨内容”而言,其显著特征就是“微”,即:内容形态是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链接、一则微博、一段音视频或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等独立的微量数据;传播渠道是网络、手机等微介质;内容制作、传播是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微体验。  相似文献   

2.
微传播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新传播形式,它以“微动作”通过“微介质”向“微受众”传播“微内容”。在传播场域中,传播责任出现了一种大众化的转向,公众成为传播责任新的承担者。由于微传播和公众的特殊性,微传播场域中大众化了的传播责任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3.
以现在流行的网络传播现象“微”为出发点,对网络微传播过程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主要从它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对象切入逐一研究分析,概括出每一个构成要素中“微”的含义、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最后从浅层面上总结了微传播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以及整个“社会传播体系”所形成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查锴 《新闻前哨》2022,(22):17-1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产品样式、传播路径都在不断演进。在传播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微传播”成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重要工作方向和操作手段。本文以长江日报为例,探讨主流媒体微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微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综合门户网站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日渐增强.特别是奥运会的“微传播”实践,已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内容. 目前,综合门户网站的战场已经由PC端向移动端发展,各门户网站都试图利用移动时代超文本语言Htm15(以下简称“H5”)技术打造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综合门户网站对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竞争和角逐,正逐渐向“微”领域不断渗透与扩张.  相似文献   

6.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微传播,颠覆了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实现了广告传播的“微”范式转型.以微信、微博引领的微媒介,为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微环境下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但也导致虚假信息、抄袭创意、盗版内容等废弃文化现象传播得更快更广.本文拟以“废弃论”来观察与分析微文化与微媒介现状,以期助力当下微广告的良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曹海峰 《编辑之友》2018,(3):5-8,13
“微传播”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与思维模式随之改变,其引发一系列的阅读危机与认同挑战,更凸显出全民阅读的重要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必然要利用这把“双刃剑”,在“微时代”的“微传播”语境下,推动全民阅读实践中应强化“微思维”,运用“微媒介”,创新“微内容”,引导“微受众”,积极思考“用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与‘谁’读”等问题,通过阅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一、微时代的传播底线 1.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微时代” 140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进入“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姜笑君 《传媒》2016,(2):67-70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观点和看法,既是政府赢得公众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行政的重要资源.在“微政务”时代,政务微博和微信成为政府向公众展示形象的重要媒介平台,这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内容“微小”、传播速度“快捷”、信息阅读“碎片”、信息反馈“即时”等特征.分析“微政务”时代地方政府形象传播要素的新变化,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确定它们对政府形象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的策略,对于树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蒲姗姗 《出版广角》2018,(10):60-62
信息服务方的"推"与信息传播载体及需求方的"拉",共同构成信息传播动力机制.在图书馆微内容传播中,图书馆是服务者,作用是推动微内容的传播;信息需求方则是微平台上的广大用户,用户需求拉动微内容的传播;而微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旨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拉取有价值的内容(知识与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整合信息传播生态链机制,优化微内容传播要素的驱动力,可提升微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曹茶香 《青年记者》2016,(24):58-59
“两微一端”新闻,是指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写作并传播的新闻,目前已成为自媒体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各类传统媒体改革转型的必然尝试.“两微一端”工具化特性越来越明显,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这一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新闻写作方式方法,寻找内容、技术和媒介特性三者最佳融合点,发挥“两微一端”新闻的最大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毛笔通知书走红网络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受众、传播技巧、传播时机四个方面,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该微博走红网络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概括出微博走红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微博传播信息的内容是否真正是人们所需要,进而总结出微博领域“微内容为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微内容在互联网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经常有几句话或几张照片吸引大量受众,引起围观和讨论,迅速聚合意见并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效应。在当前“泛传播”时代,自媒体话语碎片存在聚合、扩散的传播规律。微内容具备又快又广的传播力,无数个微内容的聚合与扩散就像一场核聚变,其爆发的能量足以影响国内舆论走向,甚至能达到国际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和传播形态.各媒体形态间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途径,在表现形式上也互为借鉴取舍.本文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对当下媒体表达方式的影响推动为契入点,从对台广播的内容角度,探讨以“微评论”“事件反应迅速、表达简洁鲜明、强调互动沟通”为特征的新闻评论表达方式,在当前对台广播宣传中的语境特点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 “微”时代。微言片语(微博和微小说)和微小短片(微电影和微视频)都在发挥着各个优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微电影和微视频几乎相同的特点,所以笔者用“微片”一词将微电影和微视频合二为一。本文更多的是以微片为主介绍“微”系列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政府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广东省三个政务微博——“广州公安”“莞香花开”和“广东共青团”的传播行为和特点,发现三个政务微博的发布形式兼具主动和原创,对于网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内容发布上仍以宣传为主,以解释、沟通、引导为目的的内容为数有限,对微博评论的回复率较低.笔者认为,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社交媒体对原有的官民沟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展示的是当前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一种“微关系”,政务微博是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并积极打造的一个“关系场域”.研究建议,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需了解新媒体传播模式,政务微博运营应当利用新媒体特性畅通民众言路,积极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星 《新闻实践》2014,(10):86-87
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字大热,“微时代”、“微传播”、“微电影”、“微评论”、“微情书”、“微投诉”……一时间,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微新闻”也成了一个新锐词语,并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审定,入选年度新词语,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时代,微新闻是报纸满足读者的浅阅读需要,增加报纸信息量,再造报纸在新形势下的新魅力、新优势的竞争“利器”。  相似文献   

20.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