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运用两块瑞士产 KISTLER 三维测力台对10名优秀男乒乓球运动员正手拉弧圈球技术过程中地面对人体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进行测试.用两种发力方式拉弧圈球,一为用最大力量,二为中等力量.从垂直、水平、前后3个方向对完成轻拉和重拉时左右脚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两种技术动作之间左右脚支反力的最大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1)完成轻拉和重拉时,垂直方向上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最大.左右和前后方向上的支反力较小;身体重心的移动影响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变化,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2)发力拉弧圈球时,更要注重增加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蹬地力和重心移动幅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影像解析法,对武术套路中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动作踏跳阶段技术进行三维立体分析。指标为:助跑最后一步的步长,最后一步右脚的放脚角度,着地角与起蹬角,踏跳阶段髋关节转动角度及肩髋夹角。结果显示:踏跳阶段支撑腿具有“早”、“拧”的技术特点。即:“早”———起蹬早,使踝、膝、髋关节在蹬伸时所产生的蹬伸力垂直通过身体重心;“拧”———支撑腿在蹬离地面过程中,支撑脚与地面有拧转蹬地过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100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100m途中跑后蹬阶段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水平100m运动员在脚离地时相后蹬腿的膝关节没充分蹬直,是因继续后蹬所产生的后蹬力会使人体获得的有效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人体运动的阻力,造成人体作减速运动,后蹬阶段后蹬腿产生后蹬力的特点为由大到小,这是由后蹬肌群快速收缩过程中速度由慢到快的现象决定的;传统观点认为后蹬阶段后蹬腿充分蹬直能产生较大蹬地力的依据,有待进一步商榷;后蹬阶段后蹬腿的膝关节没有充分蹬直,是由膝关节肌肉的初长度、膝关节同髋关节和踝关节肌肉进行克制性收缩的初速度、缩短速度的变化及时间、肌肉收缩的力速规律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现代100m途中跑的后蹬技术是后蹬幅度大,而不是小。  相似文献   

4.
跑是一个典型的连续的周期性动作。一个单步由支撑和腾空两个阶段构成,两个单步组成的一个复步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动作。在跑的支撑阶段,通过支撑足与地面相互作用,能使人体获得向前位移;腾空阶段,人体循惯性向前运动。跑的支撑阶段,由三维测力台所测支撑反作用力在三维空间的三个平面内投影的矢量端图,可看出其大小,方向和性质。它对人体作用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在大部分时间内作用线不通过人体质心的力。这是由于人体结构特点、支撑阶段人体重心与支点  相似文献   

5.
试论蹬地力量与跑速和跳跃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人体运动和支撑反作用力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过很多有益的研究。有的通过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蹬地推进力,来探讨力和运动成绩的关系;也有的通过对比力量和弹跳的训练程度和方法来阐明增加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近年来则多见于对支撑反作用力曲线变化的研究,等等。一些力学推  相似文献   

6.
应用进口Kisder三维测力平台,对人体下蹲、蹬起运动过程中支撑反作用力进行实验测试,以验证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失重”、“超重”现象,并对运动生物力学教材中(1)人体产生“失重”和“超重”的原因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2)“惯性力”能对人体产生反作用力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蹬地和缓冲     
蹬地和缓冲动作是位移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共动作效果如何,关系到推动身体运动的动力的大小、运动方向是否正确和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好坏。一、先说蹬地无论从事田径、体操或是球类等运动,凡是要走路、奔跑和跳跃,就要做蹬地动作。通过蹬地对支点施加作用力,同时引起与此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运动。各项运动的蹬地动作的解剖学原理大体相似,只不过是由于动作形态和运动技术不一样,所以使得蹬地方向、蹬地角度和关节的发力角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8.
短跑前支撑阶段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信息技术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琼斯跑的下肢技术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对短跑的动力学部分经典观点提出了质疑。研究指出,短跑的支撑时期是一个连续的动作过程,整个支撑时期各阶段的技术对人体向前运动均起积极作用。从动态上看,着地和退让阶段技术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和积极地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施力的过程,该力所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与人体向前跑进方向一致,对人体位移动起拉引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跑、跳运动中,支撑阶段的反力作用与该项目的运动特点和运动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对跑、跳支撑阶段的时空特征及动态力特征的测试和研究,为提高下肢在蹬地时的支撑效果,找出不同项目最佳着地方式及蹬伸动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苏联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广泛引进现代技术,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如研制成三维测力台,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人体各环节及人体质量中心,立体摄影,计算人体各关节的内力及内力矩等仪器与方法,并成功地运用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实践中。方法学上的这些进展,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向精确性、定量分析方面前进了一大步。科研工作者们把这些新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对运动技术进行同步测定和综合研究。如对跑及跳远的蹬地与起跳技术,同时用遥测肌电、三维测力台及立体摄影进行同步记录和测定。从所得资料中得到起跳时相应关节主要肌群的活动情况,人体各环节及  相似文献   

11.
运用VICON动作分析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以及多功能测力靶,对散打运动员正蹬腿打击过程的动作时间、躯干旋转角度与打击腿关节角度、环节速度、角速度、支撑腿地面反作用力等相关指标的测量,探讨影响散打运动员正蹬腿打击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提膝阶段比普通运动员时间短、速度快、躯干旋转与髋关节角度小,在最后撞击时优秀运动员比普通运动员送髋速度快,充分、支撑腿蹬地迅速并蹬地力度大。建议:(1)正蹬腿的训练中提高提膝的速度以及提膝与蹬伸间的连贯性。(2)提膝时大腿尽量贴紧躯干,撞击时充分向前送髋,加大打击距离。(3)提膝时身体重心不要刻意下压,最后撞击时加强支撑腿蹬地力。  相似文献   

12.
速度滑冰中摆臂动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摆臂在维持人体平衡,带动腿部动作加快频率和加大侧蹬冰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高速摄影测量的结果可得出:摆臂动作和腿部动作的运动学曲线(肘关节角度——时间曲线和膝关节角度曲线)相对照可以作为判断动作技术完善与否的手段之一,摆臂动作与腿部动作协调性好,有助于充分发挥摆臂的维持运动中的人体平衡,通过加快摆臂的频率来带动腿部动作的频率和有效的增大侧蹬冰力的作用;训练中应重视摆臂动作的训练,使摆臂动作与腿部动作高度协调,以提高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速度滑冰,是人体在冰上进行的一种非对称性的周期运动。一个动作周期是由两步组成的,每步都有一个单脚支撑时期而过渡到侧蹬冰动作阶段。侧蹬冰动作阶段是速度滑冰动力来源的关键时期,而掌握好侧蹬冰训练手段,又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若选择的训练手段与动作结构一致或接近,就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正> 团身前滚翻是各级各类学校体操基本教材之一,也是向前滚翻类的“先导”动作,其“先导”作用在于能否掌握前滚翻的正确技术。团身前滚翻的动作规格是:“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它依次以手、头后部、背、腰、臀着地,以二脚蹬地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动力来完成向前滚翻。过早或过迟的屈膝团身都有碍于该动作的完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当背部着地时,屈膝团身(如图1②-⑤)的动作要领,为时过早。因此,学生往往易产生三种不良结果。一是过早的屈膝团身,不利于两脚完成充分的蹬地动作;二是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途中跑前支撑阶段支撑反作用力在跑动中起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我认为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短跑的教学与训练以及技术的改进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供参考。人体任何运动状态的改变,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在跑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把使人体产生向前加速度的力称为动力。把阻碍人体向前运动的力叫做阻力。长期来不少有关跑的动力分析文章都把后蹬时的支撑反作用力作为推动人体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两部高速摄影机及两台瑞士产KISTLER测力台对我国10名优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动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①左脚着地后的突停制动与蹬伸动作对提高投掷效果有良好效应;②左腿强有力的支撑与快速蹬伸与投掷效果高度相关;③左臂、左肩及躯干的转动式鞭打动作与力效应特点,以及力梯度、垂直冲量、平面力矢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与提高投掷效果的关系;④为用术语方便起见,可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简称为左侧撑蹬。  相似文献   

17.
论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人体的任何肢体和身体总重心能够主动发生各种位移运动的动力,只能是人体的相应肌肉在肢体的末端环节不固定和固定于地面与其它物体条件下发生收缩产生的力矩。人体走、跑、跳的动力只能或主要是支撑腿或起跳腿的相应肌肉在足固定于地面条件下发生收缩产生动力矩”。否定了“人体走、跑、跳的动力是蹬地或动支撑反作用力”的传统观念。在此发表,以期引起行家的争鸣。  相似文献   

18.
“二起脚”是陈式太极拳的腾空类动作。本研究用两台高速摄相机从正、侧面以60格/秒的速度进行了同步摄相,其后用DLT法对影片进行立体解析,获得人体完成动作时人体总重心位移、速度等一系列运动学参数。此外,还同步测定了踏跳阶段的三维支撑反作用力和18处肌肉的肌电图,对采样数据进行A/D变换,计算了动作各阶段和全过程的肌电积分值。根据测试结果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发力的角度对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三维摄像DLT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时间比例不合理,自由滑行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偏长,降低了蹬冰频率,影响蹬冰效果;运动员大腿带动小腿蹬冰动作不明显,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应加大髋关节的蹬伸幅度,这样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提高蹬冰效果;在整个蹬冰过程中单支撑蹬冰阶段膝关节伸展幅度过小,造成消极蹬冰,影响肌力发挥。  相似文献   

20.
对短跑途中跑三维支撑反作用力的实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前言本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不少国家的学者通过高速摄影和图像解析,在短跑的运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动力学方面,虽然也开展了研究工作,但由于受到测试仪器的限制,进展较慢,成果并不多见。可以说,在我国也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此前,我们曾在实验条件下,用瑞士产小型测力平台测试了跑的14个单个动作和4个组合动作的用力情况,获得了每一动作支撑反作用力的三维曲线,为研究跑的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实验材料(见《辽宁体育科技》1982年第二期)。本文在运动现场专对途中跑支撑反作用力进行了实测。在获得空间直角座标系三个分力(Fx-前后的水平分力;Fy-左右两侧的水平分力;Fz-垂直向上的分力)的基础上,对力的大小、力作用时间及其规律作简要分析,从而为跑的动力学研究、提高短跑的竞技效果、发展短跑运动技术提供依据。测试仪器、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