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苟晓红 《四川教育》2007,(10):42-43
西师大版第六册的第二单元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材安排了一道有关估计的解决问题的例题。书上的例1是在一个长方形中画满了大大小小的企鹅,让学生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备课时,我想这道例题对学生来  相似文献   

2.
我经过几年的毕业班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同学对中考的后面几道题,尤其是对哈市中考数学题中的第29题感到惧怕,无从下手,事实上,哈市中考的任何一道大题都能在书上找到它的基本构架,于是,同学们深刻挖掘教材,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图形及基本结论,钻研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内涵及变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统编教材)第6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ABC中,AO是BC边上的中线(如图1),求证:该题课本上采用解析法证明.现给出两种平面证法。  相似文献   

4.
<正>前测研究:现行人教版教材,把“连乘问题”教学放在了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倒数第2道例题上(最后一道例题是“连除问题”)。“连乘问题”究竟是放在“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区别不大,因其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数的大小无关。故此,笔者跨越10年,用二年级学生做对比研究(具体数据如图1),最终坚信了一个观点:学情倒逼我们的教学需要更加统整和通透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平面向量应用的课,听后很有感触,并对一道例题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例题来自上海高二第一学期数学教材(第8章8.4节向量的应用)第68页上,具体如下:例题如图1,在△ABC中,已知AH⊥BC,BH⊥AC,求证:CH上AB.对该例题Y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讲解:这道题中有6条线段,6个向量,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一组向量表示另一组.请问如何选?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什么反应,于是该教师自己开始讲解: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第91页例1、例2。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乘减乘、除加除、除减除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 ,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时要先算 ,这与已学过的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 ,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例2则是带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 ,着重说明脱括号要同时进行。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 ,做练习二十的第1至第5题。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地位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数学课本中提供的例题(或几何图),通常大家都是一道一道(或一图一图)地进行教学,即使是在一节课里教学两道相关的例题。但有时我们如果对教材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既分析它们各自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又把它们综合起来观察全局,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共同的基础知识。如果把它们化繁为简、糅合为一道题来教学,将会既教得很轻松又更能凸显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本文仅以《分数的初步认  相似文献   

8.
不少教师反映,新版《数学》(苏教版必修一)难教,原因:一是新教材课时紧,如集合一章仅安排了4个课时,而4个课时仅仅能完成教材中概念及例题教学,教材中的部分习题,就没有时间指导了.二是课后练习较难.虽然新概念初步建立起来了,并能用它来解决书上的例题,但对于课后的部分习题(一种较为重要的题型),却无从下手,还必须增加课时,进行补充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第44页第10题,第55页第10题等,尤其是每单元与每章后的习题.三是部分内容要求模糊,不易把掌握教学的“度”,如函数值域的求法及复合函数的有关内容等,教材习题中有所体现,教师讲到何种程度呢?  相似文献   

9.
“九义”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编排特点是:1.从整体入手,按其结构特点分为三组进行教学。2.在每个例题之前安排了一道相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为学习两步应用题作了铺垫,起到了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3.在每个例题之后,安排了“想一想”的两道题。这类题改变了例题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而不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难于理解;一些问题,难于掌握方法;一些相似问题,容易混淆弄错;一些例题的逆问题,无从下手;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难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例题的关键处进行"变题"练习.下面分享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学难点常用的几种"变题"方法. 一、变难为易,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有这样一道例题(如下图所示),此题是求圆桌的周长,但圆桌的边长不能拉直,学生解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变难为易,有效突破难点.我对例题进行了变式,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断]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数学家族的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齐说)是小数。 师:大家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从今天起我们就要来探索小数之间的加、减、乘、除运算。先看一道小数的加法题,你会做吗? 师出示:2.58 3.15= (教师故意隐去教材例题中的背景情节)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行程问题”的教学,按教材安排,是让学生先做出一些书上给的准备题,继而让学生明白“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例题:“小强和小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教学素材.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往往都有一定的典型性,是教材编写者智慧的结晶.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材的使用,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提升学生思维,渗透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第19章的复习题中一道几何题为例,谈谈对课本中习题进行多角度变式探究的做法与思考.一、题目和解法题目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为边BC的中点,∠AEF=90°,EF交  相似文献   

14.
在六年级期末水平测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如图1所示,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必须先测量出谁的长度?请你量出所需要的长度(取整厘米数),然后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道题是对教材上题目的改编,教材上的原题如下: 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测试结果是,全区学生的得分率是61.3%.这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日常教学中作业设计的思考.目前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作业模式中,作业的设计缺乏开放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改进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15.
“九义”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是第四册中两步应用题的延续,又是以本册“笔算除法”中的简单倍数应用题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按照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四组。第一组应用题都必须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求第三个数;第二组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都是比多(少)求和(差)与求几倍数相结合。这两组应用题中都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三、四两组应用题中已知条件都只有两个,求解时其中一个条件需重复使用,两组题的基本结构相似。第四组又是第三组应用题的逆向题,难度逐步增大。可见前两组应用题是教学重点,后两组应用题是教学难点。每组应用题的编排都是先复习一道与例题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将题中某一条件变化一下便引入两步应用题(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先求什么,求解后,再运用“想一想”出示例题的变式题组,最后设置了“做一做”和练习。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一课,课后作业布置的是教材第63页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和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1和第2两题,合起来共有22道小题,我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放学后批改学生当天的作业,发现一名平时学习很好的女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出现了两种竖式计算方法,现选两道题权作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中,对两圆相切的知识点的考查较多.笔者发现2009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第15题不仅考查两圆相切的知识点,而且引领学生通过动手画图等实验方法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是一道既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过程,又具有新课程教学导向的好题.现将此题进行一定的改编与同行们分享交流.例题(2009年锦州市中考第15题改编)如图1,点A,B  相似文献   

18.
"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这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 在教学这道题时,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你会列出算式吗?"  相似文献   

19.
连续听了一些数学课,觉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数学课的模式基本一致:首先是复习,接着导入新课,所谓新课即书上的例题。教师或展示预先写好的小黑板,或扯下原来写在黑板上例题的覆盖纸,或在原来的复习题上改动一下某个部分,然后请同学读题,分析已知未知,接下来或画图或提问……,这些内容基本上与教材上的一致。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把教材上数方格的两个图,以不同方式再现于黑板上。有一位老师竟每一个学生发一张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两个图…  相似文献   

20.
犤案例犦师:我们在上一个学期已经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生:(齐喊)是小数。师:大家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我们从今天起就来探索小数之间的“加、减、乘、除”。先看一道小数的加法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2.58 3.15=(教师故意隐去教材例题中的背景情节。)学生翻开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