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留下了丰富的地方革命文艺资源,这些文艺资源在斗争精神、斗争经验、艺术品格等方面为地方学校的人文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性知识体验。地方革命文艺呈现出的民族斗争精神,为构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理想提供了精神动力;地方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斗争经验,能够促使新时代青年产生出真诚的道德情感;经典的地方革命文艺作品,将满足新时代青年对艺术的审美追求。新时代青年将从地方革命文艺的斗争历史中汲取力量,明晰时代使命,把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艺活动家段雪笙,一生辗转各地从事革命工作。与其革命工作互为表里的是从事文学创作、创办革命刊物、建立文学社团等革命文艺活动。这作为其革命生涯的另一维度,显示出在革命文艺方面的自觉意识,以及时代话语下的精神空间的艺术性营构。遗憾的是,学界仅仅限于其革命生涯的历史追忆或其从事革命斗争的意义肯定,更甚的是如同段雪笙一般对于革命文艺的苦辛跋涉者,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旨在削弱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革命文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再现,不仅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诗情怀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同时也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讴歌了共产党人崇高信仰与精神品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危害主要体现在颠覆青年正确的党史观,动摇青年共产主义信仰,淡化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瓦解青年无产阶级政治情感。因此,我们更要坚定自信、努力营造革命文艺创作新生态,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鼓励青年读经典,多管齐下、正确塑造青年历史观与党史观。革命文艺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更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4.
试论阳翰笙在“左翼十年”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一历史阶段的革命文艺运动,史称“左翼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在各革命文艺社团纷纷成立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及其使命的终结。这10年,是阳翰笙从事革命文艺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相似文献   

6.
因立场问题不明,引发了革命文艺方向性的含混,这是1940年代的无产阶级文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大众"不仅是革命文艺的方向,也是革命作家的方向.《讲话》之后,革命文艺由此走向延安文艺.周扬将"人民大众"方向发展为"群众"方向,认为革命文艺不仅要向工农兵方向发展,也要向党性...  相似文献   

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出中共早期文艺理念的路径依赖。中共早期文艺理论工作者和领导者从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等命题,构建了涉及作家论、创作论和作品论的体系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其后中共文艺理论、文艺政策乃至中国的文艺生态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曾经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发生伟大变革的光辉文献。《讲话》所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对我国民间文艺的发展及革命文艺同民间文艺的结合超过巨大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讲话》里,具体论述民间文艺的地方并不多,然而它阐述的许多理论原则和文艺方针,却直接关联着民间文艺工作。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确地指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科学地解决了关于文学艺术的根本问题,阐明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多年来,在毛主席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革命文艺创作,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疯狂鼓吹“文艺黑线专政”论,继而又鼓吹文艺“空白论”,妄图一笔抹煞毛泽东思想在文艺上的伟大的指导作用,否定我国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传统,篡改革命文艺的历史,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革命文艺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深入广大群众,去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发掘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文艺  相似文献   

10.
苏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文艺,苏区文艺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方针。中央苏区与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的两块革命根据地,两个苏区的文艺无论是理论来源、指导思想、文艺制度,还是题材与体裁、表现手法、创作群体等,都具有同质同源的属性,但由于地域差异、地位差别,两者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中央苏区文艺相较于鄂豫皖苏区文艺,理论体系更加系统,文艺制度更加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创作队伍更加庞大,人员更加专业,影响更加深远。苏区文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所进行的文艺理论与实践活动,其经验与教训对后来的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苏区军民在进行土地革命、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大力发展文艺事业,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大背景下,苏区文艺承担了使命担当。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团结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创新,开展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活动,在实践中创作出了一大批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在这场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央苏区戏剧尤其彰显了历史的革命风采,既鼓舞了士气、积蓄了战斗的力量,又在舆论宣传方面扩大了影响。苏区革命文艺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其文艺价值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周扬为了革命而参加了中国"左联",主张文艺的功能是一种宣传.其文艺功能观的理论来源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的文艺思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他把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视为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认为文艺应当起到宣传、鼓动、教育群众的作用.周扬后期,特别是新时期,开始重视文艺的批判功能,并从文艺的审美特征出发,强调文艺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文艺应当强化其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的功能,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涉及革命文艺发展方向、革命文艺创作要求、革命文艺与政治关系、革命文艺批评标准四个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代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巩固文艺战线,重视文艺工作;要摆正立场态度,坚守“二为”方向;要明确文艺源泉,贯彻“三贴近”原则;要坚持两个“标准”两个“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延安文艺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运动的基本思想自然成为指导革命文艺运动的思想。由于人民是这个伟大运动的主体,因而在其丰富、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文艺逐渐确立了立场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延安文艺运动的总方针、总主题、总基调。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的审美性,重视审美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强调文艺的感奋作用,强调文艺家对描写对象要有情感体验,要和人民群众共同着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件伟大的事件。从一九二七年三湾改编到一九三四年北上抗日这七年中,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苏区文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风貌和时代特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艺的感染力、战斗力和认识作用都来源于真实。苏区文艺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却能发挥极大的战斗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苏区文艺是真实的文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革命文艺实际问题的典范,其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仍然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文艺规律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特殊规律的理论概括,是我们党制定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国革命文艺工作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指引下,我国革命文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艺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艺的主体性问题,是文艺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艺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艺反映论把文艺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探讨。这或许正是深化和完善文艺反映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