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校有序管理下能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管理就要深谙管理的“方圆”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管理”虽然是一个词语,但学校的管理工作按其特点和方法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管”与“理”,这是功能有着明显区别的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得到有效降低,仅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不足够的,家庭方面也应该认可学校工作并给予支持,在此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可以采取“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更加紧密。小学班主任一般负责学生平时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当他们存在情感或者是成绩上的问题时,都会及时帮助解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家校共育”可以使得家庭更加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从而跟着学校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的准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学生大都是让学校、家长头疼的“差生”、“问题生”,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行走”,也敢体罚学生。学校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便是他们的校舍,千里征途的苦和累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5.
转化“学困生”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试教育大潮的冲击下,学校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可以说是摆在每位教师而前最棘手的问题。他们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进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我总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名“学困生”。因为他们也是人,囚此始终保持着“不成材成人”的原则,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缩短差距。坚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如俊 《吉林教育》2005,(12):18-20
我们知道,物理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场”的概念,有重力场、电场、磁场,这些“场”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位置能,即“势能”,把这种场也称之为“势场”。“场”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奥妙之处在于物质之间无须接触就可以通过“场”的作用、将力和能量传递过去,从而在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情况下物质实现了相互问的力和能量的传递,打破了“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这就是物理学中“势能效应”。同样学校也存在着一种“场势效应”,即由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校园文化和环境、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舆论氛围等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场效应”,它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现象,是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王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特制的笔记本。一本是大红封面的“功劳簿”,一本是白色封面的“欠账本”。这是怎么回事?翻开“功劳簿”,你就会发现,里面分类详细记录着本校教职工的“功绩”。大到政府部门的表彰,小到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小难题,内容涉及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职工做了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论大小,王校长都会把它们记在“功劳簿”上。“欠账本”是由教职工本人填写的,主要将个人的缺点、存在的问题等自觉记录上,以待改正。王校长说,学校设置“功劳簿”与“欠账本”已有多年,每学期一归档,…  相似文献   

8.
左沁姝 《湖南教育》2005,(22):10-11
“神六”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举国欢腾,全世界瞩目。中小学生更是雀跃欢呼,如痴如狂。一时间,“飞天”、“宇航员”、“太空飞船”、“火箭”等成了校园的热门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透过这场“航天热”,我们不能不有所思考:“神舟”六号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有没有联系、挂不挂得起钩来?我们该如何把“神六”引入课堂?我们的教学怎样渗透有关的科学知识?“神六”飞天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孕育着一个充满奇趣的飞天梦想,这个梦想也许将伴随他们走过童年、走过青年,直至走向他们理想的航天事业。中小学校抓住“神六”飞天的大好时机,加强科普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让他们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中动手动脑、探究摸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我们的学校、老师在这方面真正努了力,做出了成绩,则学生幸甚,教育幸甚,民族幸甚。可怕的是,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没有这么想,反而以为“神六”与考试成绩无关,与课堂教学无关。如果这样,则孩子们的飞天梦想终会湮灭殆尽,更遑论创新和创造的激情了。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期我们特邀请科普工作者和部分教师、学生,就“神六”和科普、和基础教育这些话题作了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9.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采取什么策略和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是摆在基层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长治市城区从“十五”时期的“三名工程”实施,到“十一五”期间的“个性化学校”创建,均给我们以启示。他们“个性化学校”的创建,极大地激发了学校自主办学的意识,拓宽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空间,使教育百花园的理想图景逐步呈现。  相似文献   

10.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在近乎“煎熬”中慢慢度过,学生们翘首以盼的寒假终于向他们走来,照理说,学生们应该欢天喜地才对,毕竟他们也够苦够累的.辛苦了几个月的学生也该歇歇了。在寒假里,他们将暂时没有了学业的压力,功课的繁忙,几个月来一直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一松,缓一缓了,在寒假里,学生们可以相对尽情地睡晚觉、看电视,甚至可以上街、上网,会会老同学,见见新朋友,悠哉游哉,不亦乐乎。然而,一些学校的学生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因为过不了多少天,他们学校的学生又将迎来开学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统考,即所谓的“期初考试”。  相似文献   

11.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在一所学校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姑且称之为“优秀生”),也有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即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他们在思想表现、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方面却千差万别“后进生”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多大的关系?如何对“后进生”进行家庭教育呢?带着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秋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全面实行“一费制”,这对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遏制学校乱收费现象无疑是一个有力举措,然而在为此高兴的同时我们不禁担心:由“一费制”所带来的教育经费缺口到底由谁来补?“以县为“主”还能“主”起来吗?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一般用“三好生”、“优秀生”、“XX星”来评价一个学生,法、美两国是如何评价呢?  相似文献   

15.
郭筱琦  张琳 《教师博览》2004,(11):11-12
这两天.南京外国语学校来了12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美国中学生最高等级奖学金“总统奖学金”的获得,而且即将升入耶鲁、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高校就读.在美国也都算是“高考状元”了,他们和我们的“高考状元”有何不同?昨天记来到南京外围语学校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6.
寒假后开学,因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决定由我接任七(10)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由53名学生组成的“问题”班级.其中男生35名。经过几天的接触,我发现班级中有三个男孩特别“出格”。每次上课铃响了他们才结伙从外面急急忙忙地跑进教室.上课时桌子上多数没书(放在桌洞里),作业马虎甚至不做,下课铃一响他们总能抢在其他同学的前面出教室(他们大多坐在教室的后几排),间或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来告他们的状。  相似文献   

17.
有的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常常是划分优劣,而往往又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当班干部,可以在期末评先、评优,把一切荣誉都加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成为学校、家庭的骄子。即使这部分生中有的在思想品德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会在赞叹中一切都消失。而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他们在学习上多努力,在思想品行上有多好,在班主任心中总是“后进生”。班主任的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是绝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减负”,一个沉重的话题。 中国中学生的负担的确太重了,这种负担包括学习的、经济的和心理的负担。这种负担来自于学校、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家庭。这种负担体现了“六多一长两少”:作业多、补习多、课程多、书本多、考试多、竞赛多;在学校时间长;睡眠时间少,运动时间少。沉重的负担,使小学生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使中学生失去青春活力和快乐,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建国以来,教育部门已发出了48个文件或通知,要求“减负”。新千年,教育部又以“紧急通知”的形式要求“减负”,江总书记近期也对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几乎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