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宋澎 《新闻三昧》2006,(6):26-28
尽管已经出国采访过多次大型赛事,但是每次回来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和心得。今年2月,我受工人日报的派遣,前往意大利采访2月10日至26日在都灵举行的第20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是第一次到欧洲采访,也是第一次采访冬奥会,所见、所感与以往颇有不同。日前,在整理我在都灵期间写的一组手记《都灵日记》时,很多采访时的景象和感受又重新浮现眼前。衣、食、住、行、通讯:并非等闲事经常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们体育记者多好,出国采访不仅能看比赛,还能看风景。但是体育记者在国外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先不要说采访和写稿这些必干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世明  于海峰  吴洋 《新闻传播》2007,(4):11-11,33
都灵大冬会硝烟散尽,2009年大冬会的圣火将在冰城哈尔滨点燃。如果说都灵大冬会的采访经历,对一般很难有机会在国际赛场参与报道的城市电视台的体育记者来说,是一种责任一份荣幸甚至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的话,那么,都灵大冬会留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就是:体育记者必须要有世界意识。只有强烈的世界意识,敏锐的全球视角,精当的业务水准,才能使体育记者像体育健儿一样,在媒体竞争中驰骋、打拼,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因为具有“小奥运会”之称的大冬会毕竟不是城运会、省运会、全运会,而是全世界大学生的一次青春的聚会,是一次世界大学生冰雪运动最高水平的较量。  相似文献   

3.
黄璇 《东南传播》2012,(10):185-18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面对更加复杂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有的合作,有的不合作,这往往给体育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必须在与每个采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与之进行博弈,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本文基于电视体育新闻采访实务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根据博弈论的概念类型、通过实例分析在记者在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合作型和非合作采访型采访对象所采取的博弈手段。  相似文献   

4.
东京奥运会精彩赛事之外,体育记者的赛后采访同样引人关注,有些甚至引起了热议.本文聚焦分析东京奥运会报道中体育记者赛后采访案例文本,探讨体育记者如何充分认识角色定位,提出体育记者在采访内容、采访对象、传播受众等不同角色维度中需要平衡的关系、提升的意识及避免的问题等规范与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单位现在有这种情况,有的记者足不出户,就坐在电脑前,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很快就搞出一篇又一篇作品,速度快,信息量大,但由于没有到达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有的作品缺乏现场感,有的作品的真实性令人质疑,使新闻的公信力受到影响。笔者不反对上网采访,相反赞同记者善用网络采访,但网络采访也是双刃剑。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访提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那么多的金钱、精力与注意力花在体育新闻上,尤其是在比赛的日子里。最近几年间,专业体育报刊和电视体育频道如同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而晚报、都市类报纸更是把体育版作为重中之重,版面所占的比例很大。与此同时,体育记者队伍也迅速壮大。中国足协不久前曾经作过一个统计,今年在足协领取联赛采访证的记者超过3000入,而全国从事足球报道的人员总数则达到了7000人。如果再加上从事其他比赛项目的报道人员,这个数字还要扩大不少。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育报道已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得到尽可能丰富翔实的素材,不仅需要研究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还得在采访过程中采取各种策略技巧,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像博弈的双方.熟练掌握并在新闻采访中熟练应用博弈论,能拓宽记者的视角、使记者在采访中的身份角色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基层搞报道工作的,经常与一些记者打交道,颇有感触,特向有些记者同志提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孤军奋战。有的记者深入基层,由于采访心切,只顾摸采写的线索、素材,而忽视与基层通讯员取得联系。记者就象军队的主力军,而基层通讯员如同广大民兵,每一个记者要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如能和通讯员协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新华社视察时向新闻界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十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记者讲的一段话:“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在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记者采访写作的过程就如同蜜蜂采花酿蜜。而要采到蜜就必  相似文献   

10.
现场采访,是体育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采访形式。特别是在举行体育竞赛的时候,如果体育记者不亲临现场,而靠事后采访,写出来的稿件就很难生动、具体,而且还不易做到准确。比如体育记者不去观看足球赛,那你怎么能够把当时的精彩射门镜头和全场观众的热烈气氛写得确切逼真呢?体育记者的现场采访不外看、听、记、想、问几个方面,现在我分别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了新兴媒介,传统的媒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需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加强新兴网络等媒介的应用,保障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发展。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逐步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电视台记者只有在网络背景下抓住媒介融合的趋势,创新采访形式,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要在网络背景下做好电视台记者的新闻采访工作,必须要深刻地认识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形式的创新,不断提升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才能更有效地做好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2.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13.
饶单  陈蕾 《新闻前哨》2002,(5):33-34
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要做好采访工作。就广播而言,最初是第一线记者的认识采访活动,收集资料及做好实况录音等等,如果没有最初的采访活动及资料、音响,广播制作便无从开始,所以担任最初采访任务的一线记者,其重要性就在他们处在这链条的第一  相似文献   

14.
刘以农  尹抒 《新闻窗》2009,(5):41-42
新闻业内流行一句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充分说明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性。而采访主要又是依靠提问来完成的。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提问如同一名高明的心理按摩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学识口才、聪敏机智甚至是主见和理解等等,都融会贯通到提问之中,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使得国内媒体众多记者有机会亲临现场采访世界上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参赛项目最多的综合体育赛会。据统计,与境外举办奥运会相比,国内记者获得的正式采访名额多出了四倍。由于奥运会的主赛场在北京,采访成本的降低,使全国各地的媒体派往首都的外围记者也会成倍地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要让受众在感知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对象产生可感、可信、可学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访需要技巧,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典型人物采访的技巧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环节。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查找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采访思路清晰,报道主题明确。广播采访是一对一的采访,记者要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一般采访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采访目的,制作采访提纲,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对于专业性领域典型人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的普及对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信息传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电视新闻的采访活动有着电视新闻采访的方式和特点。新闻现场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技巧对新闻采访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阐释了媒体深度融合与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探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如何进行提问、记者提问技巧以及提高新闻质量的途径,并就融媒体对电视传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吴珂  胡革辉 《新闻前哨》2005,(10):37-38
近年来,娱乐圈、体育圈都流行一种“泛娱乐”的现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公众人物和记者的关系越来越微妙:既希望记者给自己做宣传,又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过度曝光。因此,这个特殊人群往往会因为职业或者个性以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对记者采访产生抗拒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理缺口,获得第一手的采访资料,是记者工作的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采访公众人物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心理战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很多优秀的记者部善于将时间多花在采访前的准备上,从而大大提高了采访时的效率,求得时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一记者要访问希特勒,希特勒只给一分钟时间.记者说,一分钟就够了。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他认真观察了希特勒的言谈举止,回来便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希特勒印象记》.印象主要还是得力于访问前采集的大量材料上。著名导演谢晋同志在一次出访归来时谈到,美国的记者很注意资料工作,善于在接触采访对象前从资料中掌握有关情况,事先准备好提出的问题。他们的采访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小时,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角度独特,采访效率甚高。而国内的不少记者不大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