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中人际冲突常有发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产生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也是各种人际交往的过程,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习正确对待和解决人际冲突,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符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际冲突,消除人际冲突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是生活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本质是一种思想实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瓶颈,出现了教育对象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方式虚拟化、人际冲突复杂多样等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人际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在平等、倾心交往中自我教育,提高主体素质;运用人际关系平衡原理解决人际冲突,实现观念与行动的一致;强化多学科交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待人接物技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扩大大学生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冲突教育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中,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合理应对人际冲突,势必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形势下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冲突教育,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他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得以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人际交往情境不足、缺少情境创设会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情境的必要性,进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交往情境创设路径进行探讨,在人际交往情境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接受教育,使思想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积极应对大学生人际冲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直接原因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框架,为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大学期间,特别是女子院校,宿舍是除教室外女生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据调查有近半的学生一天中有60%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的多发地段,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的集中表现。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宿舍人际冲突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女生宿舍人际冲突的顺利解决是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女大学生处理人际冲突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分析冲突、寻求妥善解决的过程。如果冲突处理得当,有助  相似文献   

7.
一、大学生人际冲突的涵义人际冲突是指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容易争强好胜的时期。同时,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广度和频度,使大学生经常面对人际冲突情境。人际冲突会引起失望、孤独、烦躁、愤恨、害怕、自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导致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郁闷不安等,甚至可能会发展到危害自我或他人的安全。人际冲突带来的不良情绪会使个体对信息的注意范围变得狭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人际冲突应对的定义、应对方式、策略方面进行的研究做出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活动理念】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人际交往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1]。而人际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处理人际冲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部分。道歉是处理人际冲突的一种方式,大多数情况下会使人际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会对彼此的行为进行归因。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解为结果一归因一情绪、期望一行为抉择这两种过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主要从归因方式,归因目的以及元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指导,帮助纠正归因偏差,促使建立积极合理的归因模式,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学生毕业前的“准社会化阶段”,高校应关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不同类型学生,在自我认知与发展、人际交往与沟通、社会认知与理解等方面差异显著。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学生性别、校园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体特征,高校提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的校园人际互动投入,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产生不同程度影响。高校加强学生分类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高校应提供各类教育活动,促进校园人际互动,构建“学生中心”的学生发展服务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存在的心理障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竞争和合作为重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解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探究影响其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对于寻找有效对策,提高其人际交往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巨大,由于它的隐蔽性、包容性、便捷性等特征,不仅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同时,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时空跨越性等特征,也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反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between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fourth-grade students were compared. Fifty-one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conditions on a stratified random basis controlling for handicap, ability, and sex.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one instructional unit for 45 min a day for 16 instructional days. Behavioral measures were taken for cross-handicapped interaction within the instructional situation, during daily free-time periods, and during a postexperimental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 with new peers. A number of attitude measures were also give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istic ones, promote more cross-handicapped interaction during both instructional and free-time situations and more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between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南昌市60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性别与年龄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人际信任的程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是交往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否是独生子女和学习什么专业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并没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心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际关系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能否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往往因为没有掌握恰当交往的心理策略而引发种种问题和心理障碍。思考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基本心理对策,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mixed-methods grounded theory study examined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of engagement in Interactive Television (ITV) courses. Survey participants from two regional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consisted of students (n = 442) and faculty (n = 99) with previous ITV experienc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T-test, and ANOVA. Qualitative data consisted of focus groups and student (n = 22) and faculty (n = 10) personal interviews. Factor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identified three engagement themes: dialogic, autonomous, and interperson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between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on all three factors. Faculty rated levels of dialogic and autonomous interaction lower than students, while students reported lower level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Qualitative coding revealed that students attribute lower dialogic and autonomous interactions to reduce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What initially emerged as a simple three-factor mod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became a model of three factors driven by one prominent factor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8.
人际交往关系不良是影响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不是很理想,给她们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学习效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认知偏差、情绪因素、个性缺陷、能力欠缺引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调适方法有: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建立理性认知观念;开展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指导女大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实证性人际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抑郁情绪,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educational qual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eferences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re linked to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The author examin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nking styles and their preferences for teacher–student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 total of 325 students and 146 teachers from 2 secondary school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diverg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nking styles and their preferences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Converg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were also found, as both had preferences for cooperative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