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居多。分析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4.
李渔以曲家名世,兼有园林家的身份。试对李渔《李笠翁十种曲》中所含园林元素的分析,从园林艺术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寻园林艺术在李渔戏曲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及李渔戏曲创作与园林艺术的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巧团圆》是传奇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目,是李渔求新求异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李渔的创作中多次出现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两次创作的现象,本文结合李渔的戏曲理论分析其传奇作品《巧团圆》对其小说《生我楼》的重新创作。  相似文献   

6.
李渔有四部传奇改编自他的小说 ,本文以这四部传奇对小说原作的改动为切入点 ,参照李渔其他的戏曲和小说作品 ,发掘其戏曲与小说在创作动机、创作观念和创作状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 ,其小说创作既是世俗性的 ,又是职业性的。本文试图从明清时期的人文环境、地域特点及交友等角度探讨李渔小说创作的职业性倾向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喜剧意味,他将小说创作作为自我愉悦的一个重要手段。元明文人“以文为戏”并乐于在创作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文化心态,以及李渔自身的坎坷经历都对其小说创作中自娱意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李渔将小说创作作为发泄自身对于世事不满与怨愤的一个艺术性渠道,在创作中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他设身处地地塑造人物。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9.
小说心理学是李渔首创的,小说心理学在创作中的广泛运用是李渔小说的一大特点。李渔小说从作到读进行全面的艺术心理关照,这就便得他的小说不仅能满足作自身的创作目的和愿望,而且也满足了读的心理愿望,特别是李渔对读心理的三个“发现”,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带有极强的民族性特征。李渔对小说心理不宾发现是他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李渔对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理解李渔的“虚实”观,须结合其传奇创作。李渔“虚实”观里不仅解决了题材来源的问题。还关注到了情节叙述以及“写实”与虚构的处理。李渔视传奇为“大半寓言”,在其传奇创作中,有其理念、情感含蕴其中。李渔主张剧本选材时,如果所选材料有故事原型,要有基本的依循,在谋篇布局时则不排除虚构。虚构是为其传奇创作服务,并不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