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外来文化在“精神上”对中国文化领域自古以来最强有力的一击,“殖民文化”的病毒在中国的美术领域无孔不入;提倡发展民族文化,因为世界文化本身就是由诸多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形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是平等意义上的与世界文化的竞争、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造成第三世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疏离直至消解。民族文化的消解,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消亡。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高等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以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借全球化名义进行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应着力传承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继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资源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重新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不是西方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殖民手段。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该民族也会随之失去其独立性。前宗主国虽停止了对殖民地军事上的直接占领,但在文化上仍对其进行着殖民渗透。因此,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意识的终结。《河湾》中奈保尔笔下的非洲人民翻身作了本土的主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7.
田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43-146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考察了《圣经》中的God与中国的“上帝”和“神”各自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后发现,God在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上并不等同于中国的上帝或神;在这种跨文化词的翻译中,所谓的“神”已不再具有它原始的文化内蕴,而是演变成了西方的God和中国的“上帝”和“神”的形象复合体。由此可见,这样的跨文化词的解读和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论文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和交际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这有利于加强本土意识,凸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卷入到文化殖民霸权的意识中去,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和互补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文化思想向中国传播的演进历程。西方国家试图以文化输出作为殖民侵略的辅助工具,满清统治者希图找到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稻草。随着双方文化交互的演进,其发展走向出乎双方初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推翻了封建制度,打败了殖民侵略者,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9.
《子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实现文化殖民的消解和完成被殖民者身份的确认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在殖民主义消失的今天,新的文化殖民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对《子夜的孩子》的解读,了解文化殖民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作者力求消解西方文化中心意识,从而使边缘的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回归到应有位置的文学意图。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借鉴或采用西方教师教育研究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文化殖民”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不仅造成基本国情、民族传统文化、本土教育资源等的“集体遗忘”,还造成研究者在价值选择上思维方式的单一、认识的片面、多元思想的消解。从后殖民主义、本土知识等的研究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必须要有“主体重建”,克服“民族化”或“西方化”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强调“文化自觉”,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弘扬主旋律抵制丑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方强势经济、政治在全球化格局中,越来越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一种价值一元化的扩张,中国艺术只有弘扬主旋律,真正立足于民族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抵制那些打着“艺术”幌子,盗用“现代”、“后现代”、“前卫”、“先锋”等时髦定语,肆无忌惮地展示血腥、残暴、淫秽、颓废、下流、反动,甚至食人、割肉、放血、自杀等等的丑恶艺术,才能真正抗拒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殖民,使中国艺术以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状况与比较教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第三世界国家源于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的世界文化霸权体系中发挥着微妙而深刻的作用。同时,当今世界后殖民的文化状况对比较教育学研究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等预设性的运思逻辑,既深刻反映了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殖民的渗透性,又在这通过教育的文化殖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思比较教育学的运思逻辑中隐含的文化殖民的可能性,是我们在教育和文化的去殖民化道路上必经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求。同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周瘦鹃的伦理困境、保守倾向与身份焦虑等解殖民迷思。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视角解读文本,为研究民初半殖民地文人抵抗殖民的文化心态,为探讨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提供了别一视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佛教翻译和民族翻译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回族的伊斯兰汉译既属于宗教翻译,又属于民族翻译,地位非常独特。针对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内部文化关系视为内部殖民主义,本文以回族的伊斯兰汉译为例论述伊斯兰汉译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的贡献,并藉此辨析多元一体与内部殖民的区别,不以泯灭多元性为前提的一体性不属于内部殖民之列。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中国文化失语与被殖民的现状曹顺庆先生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了震惊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失语症”。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诊断无疑却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统统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稍加反思,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界中国文化精神严重缺失的明显表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上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文化大…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民族地位的沉沦,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备受国人关注。为反驳西方殖民者所谓“白优黄劣”的论调,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20世纪初,一大批著名学人在没有仔细辨别的情况下,借用与接受了法国人拉克伯里首倡、但并不科学的“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随着“一战”的发生,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明显增强。以“东方文化派”为代表,后起学者对“巴比伦说”予以批判与检讨,并鲜明地提出中国文明为“独立的”、“自创的”的观点,体现了五四国人要求自尊自强、重视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语境下的复译被赋予重新翻译弱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让西方世界了解真正的他者文化。它一方面以追寻文化的原始生态为宗旨,另一方面又以推进解殖民进程为己任。通过复译,对“操控”式翻译进行“反操控”,以恢复历史和原初文化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沈莉 《考试周刊》2011,(57):30-32
有关中国“国民性”的研究曾一度引发热议。近代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评价,尤以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为主要代表。而在近代中国,中国人开始掌握话语权,以辜鸿铭、林语堂为代表,在《中国人的精神》和《吾国吾民》中回应并反驳了某些西方误读。解读这三部作品,目的在于用后殖民主义视阈,解构被殖民的民族的一种被强制的文化认同感.解构这一建构在不平等话语上的知识——权力体系,让属下发声.塑造一个属于东方自己的话语构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