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杂志2004年第1期刊登了2003年全国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的造假技巧之高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假新闻屡禁不止,某些新闻媒体连年陷入涉假之列,媒体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闻记者》杂志已经连续4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了。揭露、鞭挞假新闻,就是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维护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2002年伊始,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就连续推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等重头文章,振聋发聩,令人敬佩! 从《2001年十大假新闻》一文可以发现,国际假新闻和涉外假新闻就高达50%,除“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外,其它4篇都是新闻翻译作品。对四篇新闻翻译再进行分析,“上海将建300层的摩天大楼”和“汤加出现反华风潮”分别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新西兰先驱报》,其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抵制假新闻这个新闻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前,有必要回顾进入21世纪后的五年,在我国出现的典型的50条假新闻。这50条假新闻每年都公布在上海的《新闻记》杂志上,前四年揭露假新闻并予以排名,还仅仅是这家杂志一家,而在“评选”2005年的十大假新闻时,就有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记》杂志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家参与。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5,(8):79-79
陈军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撰说,新闻打假,首先应当弄清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据笔所知,目前相当一部分假新闻出自“新闻报料人”之口。  相似文献   

9.
诉讼     
《青年记者》2010,(13):2-3
《新闻记者》因新闻打假被索赔50万元 去年11月12日.《新快报》刊登图片《石家庄积雪比人高》,但很快被指涉嫌剽窃造假。《新闻记者》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将其列为“2009年十大假新闻”。最近,双方闹上了法庭,这是我国首起因新闻打假引发的新闻名誉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评出了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假新闻人人痛恨,曝光以警示,这很好。但问题是,从来就不曾听到媒体对发生这类事件的“善后处理”。由此不免让笔者想到《纽纽时报》的“造假风波”。同样是面对造假,“时报”的做法显得成熟而理性,值得我们新闻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假新闻的成因这个问题,由于关系到假新闻的源头,进而关系到假新闻的最终遏制途径,向来是假新闻研究的重头戏,以致被人认为是不再有新意的课题。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不难发现,众多学者对于假新闻成因的探讨,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现象上的,往往成为一种简单的罗列。有人曾经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失实的原因与防止措施》(刘保全作,《当代传播》2003年第一期)的文章,指出了假新闻的十五个成因:《中外假新闻大曝光》和80年代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2.
姜文姬 《青年记者》2009,(14):47-48
“客里空”是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专门编造假新闻的代名词。从1947年6月山西《晋绥日报》提出要在新闻阵营里肃清“客里空”开始,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尚未见到新闻打假胜利的曙光。不但如此,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客里空”奖新闻评选活动,这些“客里空”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2008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客里空”奖新闻(2008年十大假新闻)作品入手,  相似文献   

13.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15.
据2005年9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民王先生发现一篇“著名”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被收录进他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里。上个世纪80年代这篇假新闻曾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好新闻,但是到90年代以后这篇新闻就被认定为假新闻,后来作者也作了检讨。这件事情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对于假新闻,很多人都深恶痛绝,包括绝大多数新闻单位的编辑。而且,新闻主管部门也在颁布一些相关法规,加强对新闻界的管理。比如,去年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就对如何防范假新闻有明确规定。然而,大量不负责任的“自由撰稿人”的存在,或者个别别…  相似文献   

16.
叶东芝 《视听纵横》2002,(3):109-109
2001年底《新民周刊》对当年假新闻进行盘点,包括“上海将建300层摩天大楼”、“换头术”、“牛津女孩”等曾被多家媒体刊载、一度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名列其中。在信息爆炸时代,假新闻迅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其危害决不亚于伪劣商品。新闻打假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由上海《新闻记者》和《新民周刊》两刊共同组织评选的“2002年十大假新闻”业已揭晓,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们为传媒界的诚信精神而喝彩。假新闻覆盖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所有领域。追究假新闻来源,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譬如“荣获”2002年度“最新新闻”的《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一文,就是著名的新浪网在2002年11月7日根据《美国新闻周刊》推出的。作者绘声绘色地写道,一个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木乃伊。在展出过程中,发现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了…  相似文献   

18.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大法”.然而现实中的新闻失实现象成为新闻界的一大“顽症”.本文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1 ~ 2010年十年间100条假新闻作为分析样本,探讨假新闻的来源、成因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陈启伟 《新闻记者》2006,(11):31-34
近几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尽管不断打假,但假新闻数量还是连年递增。一些主流媒体为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不断推出纠假新闻。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的并冠以民族情结的假新闻.就不是很容易被人识破。2005年度,一条《国画(八骏图)开启卢浮宫大门》的假新闻显然是“漏网之鱼”,它通过一家权威的通讯社向国内发稿,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作了报道,有些还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将青年画家李景革描绘成第一个将中国画打进世界顶级博物馆的“民族英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造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