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后的整理活动,是教学与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活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积极性休息要比消极性休息使血乳酸消失的更快,即能促进更快的恢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运动员恢复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相继出现了慢跑、徒手整理操、按摩、游戏、舞蹈、暗示心理、水浴等放松法。这些方法对减轻和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和肌肉酸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就如  相似文献   

2.
科学安排整理活动对促进速滑运动员疲劳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是速滑运动员系统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整理活动能缓解心脏缺血、消除乳酸和补充氧的主要作用及对速滑专项的运动员的重要性,提出冰上整理活动以较慢速度的放松滑为主,陆地整理活动可采用跑步、拉伸、固定自行车、按摩等多种方式,整理活动的时间取决训练内容、运动负荷和练习质量,对于无氧代谢比例很高的大强度训练整理活动应持续30min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3.
运动时肌肉中乳酸的产生与堆积是导致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乳酸是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肌肉收缩的抑制剂,故清除乳酸对随后的运动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对田径、游泳和自行车运动员,因为他们往往要参加多次的比赛。有许多研究比较了强烈运动后的恢复期内采取绝对安静休息或从事持续的有氧活动对清除乳酸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下肢气压疗法对消除疲劳的效果,并与其它三种常用恢复手段(静坐休息、按摩、变强度踏车活动)作比较,针对下肢血流量、血乳酸及肌肉相对硬度等客观指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下肢气压疗法对消除局部运动性疲劳,加速身体恢复过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中医按摩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把3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2组,一组运动疲劳后立即采用中医按摩方法(以下简称实验组),另一组运动疲劳后采用休息的方法(以下简称对照组)。比较实验后两组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机体疲劳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实验组采用中医按摩方法可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缩短了肌肉和血中乳酸清除的时间及氧合血红蛋白恢复的时间,同时也加快了肌糖原的恢复。结论:采用中医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切实可靠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建红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4):56-57,60
为探讨桑拿蒸气浴对运动后血乳酸代谢的效果,三组运动员在运动后分别进行30min桑拿蒸汽浴、一般性的整理活动和静坐休息.结果提示: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恢复30min后,一般整理活动组明显低于静坐休息组(p<0.05),桑拿蒸汽浴组均明显低于一般整理活动组和静坐体息组(p<0.05).结论:运动后进行适当桑拿蒸汽浴有利于血乳酸的代谢和体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1,6-二磷酸果糖促进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1.6-二磷酸果糖(FDP)对促进速滑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后消除疲劳的机理。通过对16名速滑运动员无氧代谢训练前后、运动后1h及次日清晨的生化检测,结果表明:a.服用FDP无氧训练后2h及次日清晨CK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FDP对人体骨骼肌的细胞有保护作用;b.服用FDP在无氧耐力训练后2h及次日清晨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接近安静时水平,对照组值也降低,但仍高于安静时水平,说明FDP可促进糖酵解,加速运动后血乳酸清除,促进运动后糖原合成;c.对照组次日清晨CK、血乳酸明显高于服用FDP组,说明FDP对运动后疲劳的恢复有明显作用:d.通过询问运动员自我感受。服用FDP能明显减轻运动后肢体酸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马拉松运动是典型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周期性运动项目,本文以参加大运会香港女子马拉松运动员12人为研究对象。不同训练课训练手段为800m×6组最大速度训练,组间休息45s;18000m×3组专项速度耐力训练.组间休息8min;训练前后按规定时闰采指血测定血尿素和血乳酸含量。结果发现:两种不同训练手段训练后即刻至次日晨,血尿素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训练前安静值,表现出与训练手段的高度相关性和个体差异性。可见,用血尿素指标科学化监控马拉松耐力训练是可行的,用血乳酸指标科学监控马拉松速度耐力训练是可行的.用血尿素与血乳酸指标综合监控训练负荷和强度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误区之一:蹲坐休息。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使下肢血液回流,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加深肌体组织疲劳。严重时将会产生重度休克或猝死。因此,每次健身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整理活动,减轻肌肉酸胀疲劳,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利还清“氧债”,加快体能恢复,消除疲劳,尽快清除代谢废物。  相似文献   

10.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研制的加压力量训练器充气加压迅速,压力控制准确,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通过实验证明,使用加压力量训练器可减轻运动负荷强度,提高训练效果,减少血乳酸堆积,提高ATP-CP系统供能水平,增强心脏功能.在上海女子手球队力量训练的攻关服务中运用,快速力量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验法,比较电针刺激肢体穴位和综合穴位的不同效果。结果显示:综合穴位刺激相对于肢体穴位,400m跑后血乳酸、肌力、30m跑、立定跳远等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电针刺激运动员综合穴位消除肌肉急性疲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乳酸在肌肉疲劳中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国强 《体育科学》2007,27(9):92-96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大强度的运动中,肌肉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是乳酸的生成。由于乳酸的产生,使肌肉的机能下降。"乳酸-酸中毒-肌疲劳"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些传统的观点有可能有错误的一面,从乳酸和疲劳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观点、酸中毒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和有受益的作用进行总结。希望再次评价乳酸在肌肉疲劳中的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振动刺激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装置引发肌肉组织产生往复性周期运动的物理方法,可以通过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经过单突触和多突触的神经反馈调节,反射性地引起被刺激肌肉产生非随意性收缩。研究发现,运动性肌肉疲劳后,采用25~50Hz的振动刺激可以加快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增强发放的同步性,增加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改善肌肉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乳酸消除速度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个体主观疲劳感受,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文章将重点围绕振动刺激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作用及其生理学机制等问题,介绍目前研究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男子400m专项运动员血乳酸与血液动力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极限强度400米跑后,血乳酸的峰值状态和孔酸半时反应状态血液动力学的特征,建立血乳酸与血液动力学关系,为运动训练建立简易的负荷强度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大豆皂甙饮料缓解体力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豆皂甙饮料的缓解体力疲劳作用。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大豆皂甙饮料按33.3ml/kg.bw、66.7ml/kg.bw、100.0ml/kg.bw连续灌胃30d,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糖原含量。结果:100.0ml/kg.bw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66.Tml/kg.bw剂量组游泳后0min血乳酸含量和3个时点血乳酸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33.3ml/kg.bw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7.
探询穴位刺激对消除中跑运动员一周大强度训练导致的疲劳的效果。将运动员随机分成穴位刺激组、穴旁刺激组和对照组,每日训练后穴位刺激组进行穴位刺激,穴旁刺激组进行穴旁肌肉刺激,对照组自然休息。每位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天和训练结束后一天各抽取肘部静脉血2ml,测试其SOD活性及MDA含量。每次抽血结束后测试1500m成绩。训练前3组SOD活性、MDA含量以及1500m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一周后穴位刺激组SOD活性、1500m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MDA含量下降具有显著性。穴位刺激能提高SOD活性和1500m运动成绩,降低自由基中MDA的含量,并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薛胜峰 《体育科技》2010,31(4):74-75,84
目的:探讨高住高练低训的训练模式对乳酸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4名赛艇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每晚20:00至次日晨6:30在低氧房内休息和睡眠(≥10h/day),低氧条件设置为海拔2500m高度,对照组在常氧环境里居住。两组日常训练安排基本保持一致,试验组每周进行2次低氧训练,低氧条件设置为海拔2100m,采用测功仪10000m的训练方式,负荷为本人平原测功仪最大功率的65%强度,训练时间约为31-40min,血乳酸水平3-6mmol/L;低氧训练前及20天低氧训练结束后分别进行最大功率的2000M测功仪测验,比较高住低训前后的血乳酸水平。结果:高住高练低训结束后,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均低于高住高练低训前,但高住高练低训结束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没有立即出现明显提高。结论:高住高练低训的训练方法降低了同等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值,提高了身体血乳酸的代谢水平,增大了机体承受更大运动负荷的潜力;也有利于运动后的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麻正茂 《冰雪运动》2009,31(1):19-24,79
为了掌握我国男子冰球运动员比赛过程的负荷特征,应用心率团队训练系统、血乳酸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摄像等方法,获得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负荷信息。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每次上场运动时间72s左右,间歇时间2min左右,净运动时间约30min。运动员心率较长时间处于最大心率的高百分比区间,各局比赛后血乳酸均达到10mmol/L左右,血尿素、肌酸激酶和血睾酮比赛前后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我国男子冰球比赛的负荷特征为: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系统,比赛过程的时间模式可概括为“72:2:30”,运动员达到个人最高心率、血乳酸最高达到17.1mmol/L、心脏负荷总量达到7000以上,比赛负荷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将雄性SPF级小鼠160只,体重18~22g,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0.15g/kg.BW、0.30g/kg.BW、0.60g/kg.BW3个剂量组,每组40只。小鼠经口灌胃给予大豆异黄酮30天后,分别测定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血清尿素氮及肝糖原含量。实验结果发现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小鼠游泳前后血乳酸测定曲线下的面积、血清尿素氮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肝糖原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得出大豆异黄酮能提高小鼠运动耐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