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宁  时金芝 《现代情报》2005,25(3):166-167,170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产物,是直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服务。文章介绍了生态信息科学的概念,对生态信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分析、传播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发展生态信息科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是人们认识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在讨论生态信息科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生态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 ,还分析指出了发展生态信息科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生态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 ,我们从生态信息科学的机理、技术和应用等 3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 ,进一步讨论了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传播等生态信息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的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工作通过全面梳理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和自然地理特征,将我国近海按照不同尺度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生态空间单元,有效刻画了海洋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的地理分布特征,对于支撑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的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海洋生态分类分区的实践经验和应用前景,并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实现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海生态安全与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是全球海洋中最为敏感也最受关注的区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支撑和空间环境保障。随着对近海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近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近海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也缺少系统的评估工作,需要着手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信息获取能力,开展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变化预测,为推进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评估的信息技术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评估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所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变化趋势等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生态信息,促进生态学与决策管理的结合,满足人类需求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活力,这是生态系统评估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生态系统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涉及不同的时空尺度,涉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利的综合。因此,生态系统评估需要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特别是以遥感与GIS为基础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对多学科、多时空尺度信息进行综合的桥梁,是生态系统评估信息技术支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生态管理的产业生态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暂时缓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张关系,但是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而新兴的生态管理模式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论证了产业生态学是生态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指出了产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环境管理范式向生态管理范式转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工程管理活动面对的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复合生态系统.工程管理的生态界面从静态角度来看,由自然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和技术生态因子构成,从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工程消费三个方面体现出自身的生态位;从动态角度来看,由物质链、信息链和技术链三个单元流量系统构成独具特色的生态链.  相似文献   

8.
纵观西方管理观的变迁,管理思想呈现出一种新思维,它是目前和未来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生态管理观。生态管理观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凸现的生态矛盾,理论基础来自于管理观的分化、对立、博弈和发展。在科学管理时代生态管理观作为科学管理观的对立面而诞生,在社会人时代又作为效率管理观的否定因素而发展,在管理丛林化时代向生态组织观聚焦。  相似文献   

9.
从规划、建设、管理角度研究“生态城区”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区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上形成的,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区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区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区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上形成的,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区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区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分布式管理思想,重点阐述了针对供电企业特点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构成,以及基于此形成的绩效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企业负责人考核、战线领导考核、部门考核、员工考核、班组任务管理、工作积分管理、奖金分配等10个模块,实现了纵向考核与横向联动的有机结合,确保了绩效管理的动态、即时、可视、公正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管理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综合管理的必要性来源于农业自然资源的自身特性、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基本方式以及人们管理资源活动的错综复杂性。本文讨论了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内涵和实施的相关问题,管理的要点是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生产能 农业自然资源、资源管理、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专家系统在资源管理工程学中的应用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鹏 《资源科学》1999,21(2):83-84
初步分析了资源管理工程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点,并与工程管理对象加以对比,认为资源管理学与工程管理学相结合就产生了资源管理工程学。尽管二者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但其本质上是相通的。在详细分析了专家系统这一工具的主要特征基础上,认为专家系统是研究资源管理工程学的一个切入点。因此本文建议开展一系列专家系统的研究,做为资源工程管理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徐强 《资源科学》1997,19(4):77-80
本文对矿产资源需求管理的概念、前提、目标、原则和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从需求入手的矿产资源逆向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管理可拓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可拓工程是可拓工程的一个分支,它把可拓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研究管理过程中矛盾问题的处理。本文将探讨管理可拓工程的研究意义,介绍其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综述其研究进展,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廖俊国 《资源科学》1995,17(6):68-72
西藏是我国的高寒农业区,也是世界农业地理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区域。本文分析了西藏农业生产条件,并从西藏农业生产特点出发,通过西藏农业生产的经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国际权威刊物《农业经济学》近两个年度的热点论文和近\\r 两届国际农业经济年会论文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r ,提出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资助方向与领域。  相似文献   

18.
农村自然资源的社区管理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楼惠新  董谛 《资源科学》2000,22(3):20-23
通过对农村自然资源的社区管理进行分析,认为农村自然资源采取社区管理这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是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的。社区管理具有4个属性:社会性、宗族性、多元化、整合性。对目前的主要类型-企业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异地开发型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农村社区管理;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9.
略论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专集》汇集了在“百人计划”生态系统管理学研究项目支持下,以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学过程研究为主题的部分首次公开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理论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植被蒸散与水资源管理、区域资源生态系统数字化方法等研究内容。此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生态学过程研究专集》的序,论述了生态系统管理学研究小组近2a来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普罗米修斯》2012,30(2):344-365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offer possibilities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agriculture, which differ radically from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sourc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all the elements are now available for an integrated farm office workstation, allowing financial planning and control, livestock and paddock database management, access to large commercial databases, and electronic selling of produce, banking and communications. Although the outlay required for this new technology is small relative to plant and equipment items, adoption by the Australian farming community has been slow. It is argued that the rate of diffusion has been limited more b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n by the adequacy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technology.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initiatives to promote adoption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