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004年自主命题的平稳过渡,2005年,湖南高考语文卷敢为天下先,勇敢突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全国卷模式”,对考查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删除了第六大题“语言运用”类的3道试题;在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中增加了“赏析短文写作”题。这是极富创意的设计,是2005全国16套语文试题中最炫的亮色。请看题: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与新课标的对接度逐渐提高。归纳其类型,大致有以下五种。一、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要求,让考生展示才气,自主创作。例如2003年梅州市题:“《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又如2003年吉林省题:“《岳阳楼记》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这两题不仅考查了对联知识,而且考查了理解能力和…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本课重点训练学生进行片段环境描写的能力。方法是: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其次是围绕这一知识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导写过程】一、导入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直接导入。二、考题例话1.2002年河北省中考阅读试题《木笛》试题第4题: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2002年江西省中考阅读试题《紫藤萝瀑布》试题第4题: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以下问题……3.2002年浙江省中考阅读试题《草莓》试题第2题:文 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  相似文献   

4.
贵刊第七期《这样的作文试题行吗》中所附的哪道作文试题,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写好的,也绝不会被“勒出痕迹”的。我认为这道作文试题优点有三: 一、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在开头段的填空“平日,同学们都爱叫我‘( )’”这实际上是由学生自己确定中心。比一般先给定中心再作文这样的文题要广阔得多,学生思维可以不受局限。二、考查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试题中要求写的中心段可以检验学生确定了中心  相似文献   

5.
湖北黄冈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语言实际运用题,这道题充分反映了“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请看题目:  相似文献   

6.
请看今年高考题第 26题: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美〕爱迪生 )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俄〕契诃夫 )  仿写是近年考查的重点,通常是提供文段,进行段内仿写。如 1999年第 27题截取一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50华诞的文字,抽取出三句话,让考生依据情景根据要求加以仿写。仿写这种试题类型之所以深受命题人的青睐,是因为这种考查方式比较灵活,适当情景的设置为考…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益阳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徽标类读图题。原题如下:右面是2001年3月份公布的国家节水标志(圆形底色为绿色),请你先用一段文字对图作说明,然后写一段话作简要的评价。解析:这道徽标类读图题取材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4期第50页)《中考新题型设计例谈》第一例,题目要求略有改动。近两年来,一种徽标式读图题倍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它一般要求诠释徽标的构图设计及含义,答题能力与考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小有关,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次,解答此类题要运用观察与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要能从所画…  相似文献   

8.
读了你刊今年第4期《试题争议》的专栏的文章以后,颇有想法,拟借刊物一角,与黎树同志商榷。 1.就题面分析。试题的题面是:“阅读短文,回答后面提的问(短文略)。你能判断出农夫信中写的是什么吗?”这道试题的目的很明显,是要求学生读懂短文内容,然后“判断”关进监狱的农夫给家里无  相似文献   

9.
1992年历史高考问答第1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道试题,构思新颖,发问巧妙,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不落窠臼,灵活而具有弹性,颇具有特色,是加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成功范例,对这道试题和学生的一些典型答案进行分析,或许对教学有所启迪。这道题仅涉及《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章的内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中,编拟的化学试题有14道题,在这14道试题中,涉及计算因素的题目不多,计算量也不大。要说化学试题中,对数学思维的考查有突出体现的当数第31题。  相似文献   

11.
一、考情分析近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中赏析手法和情感的这两类大题已占有“半壁江山”,2013年全国各地的40道小题中,分析手法试题12道(修辞手法5题,其他手法7题),分析情感试题19道,这两类试题共占试题总数的78%。这表明在“考纲”规定的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方面统称“思想情感”)五个古诗鉴赏考查点中,手法与情感已成为命题的核心点,分析语言和形象类试题也都向这个命题核心点聚集。  相似文献   

12.
【作文试题】请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一、机会就像一扇迅速旋转的转门,当那个空当转到你面前时,你必须迅速挤进去。请以“机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60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二、当梦想一次次地被暴风雨撕得粉碎;当远航的风帆一次次地升起又中途折返;当攀登的双手被磨得血肉模糊,我们依然能大声地向未来宣布:再试一次!请以“再试一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60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试题(一)解析】这两道供考生挑选的试题题干都很简洁,话题明…  相似文献   

13.
2003年6月7日举行的“亚太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与往年相比,灵活度越来越大,解法颇有新意。在30道试题中,共有3道计算题,每道计算题都要采用“拆开重组法”去推算与转化。请看以下各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从今年第四期起新辟了《试题争议》专栏,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黎树同志的《这道题“老师也未必能答好”》一文发表后,曾收到数十封读者来信,有的学校还对此组织了讨论,争论颇为热烈。一位读者说:“值得争议的试题在各类考试中时有出现,通过对这类试题的争议,其作用不仅在于让大家辩别所争之题的是非,而且有利于提高命题水平,对教与学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这说明我们开辟这个专栏的用意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理解。从黎树同志披露的这道题来看,也的确是值得我  相似文献   

15.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中的31题,很有特色!使之成为全卷的压轴题,也是考查短周期元素不可多得的发散性好题,要全面正确回答这道试题,许多考生感到有较大的困难.高考过后,我仔细看了看这道题,并且感到有点“面熟”,原来它与1995年上海市高考题有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道高考试题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现特分析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是中考的要求,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2006年重庆市联招考试题选用马付才《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文,设置了“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一题,属于“景物描写鉴赏”的内容。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选用冯骥才《苏七块》一文,  相似文献   

17.
仿写与文采     
在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虽然仿写题在整份试卷中所占的分数不是太大,但能够写出文采的考生却也不多。可见,训练仿写能力对广大考生而言仍是件重要的事。而且,平常对仿写的训练不仅仅只针对高考申的相关试题,它对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形式上严格限制,内容上海阔天空,是仿用句式的特性,也是仿写的备考训练可以辐射写作领域,对提升文采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现代中学生就其整体而言,尚不具备独力创造文采语言样式的能力,仿写,原本就是提高写作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这正是本刊刊发此文的目的. 此外,为增强与读者朋友的互动,编者特请作者按高考要求出了三道仿写题,读者可将答案寄回本刊,本刊将请王老师予以点评(具体参与办法见文末).  相似文献   

18.
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刻意求新,推出了不少新题型,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试题中有15道题首次在高考试卷中“露面”。这15道题是:第一大题中的第2、3、4、5、6、11、12、14、15、16、17题;第二大题中的第19、20题;第三大题中的第25、26、28题,其中第2-5题属同一类型,第12、19、20题也属同一类。这15道题总计38分。这些题型有的是内容新,有的是形式新,有的是内容与形式皆新。它们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文理贯通。例如第11题,取材于我国著名的数学著作《九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第25道语言表达题,这道题将仿写、改写、语言得体等知识揉合在一起,侧重于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给考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个性的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刘岳衡 《物理教师》2004,25(8):58-59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有不少试题是由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试题为原型改造而来的,如2002年第30题就是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的拓展;2003年第23题就是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和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也许是命题专家为了达到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能力,还要防止猜题之目的,而采取的明智之举.因此,近几年的试题往往都回避热点问题,而有意识地考查“改造”过的陈题.这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选择那些往年的典型高考试题给学生做,并对此进行分析、拓展、升华,以达到“陈题不旧,推陈出新”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举例分析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