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鉴赏》2005,(9):34-35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2.
雷江 《今日中学生》2004,(32):19-20
传说明朝有个知县很喜欢吃枇杷,有人特意买了一筐枇杷去巴结他,事先写了一张礼帖送去:“敬奉琵琶一筐,请笑纳。”知县看了十分奇怪:“本官素来不懂乐器,他为何偏要送我琵琶,而且还送一筐?莫非讥讽本官不知音乐不成?”正要发作,枇杷送到。知县恍然大悟,笑道:“‘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恨当年识字差。”这位知县大人文学修养不到家,本想吟首诗却没下文了。幸好在座的客人为他解了围,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知县指出了“琵琶”与“枇杷”这一组同音词的区别,客人则进一步嘲笑道:如果琵琶能结果子,那么全城的乐器就要开…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给朋友送了一筐枇杷,并附言“献上琵琶,敬请笑纳”。朋友一见,觉得可笑,自言自语道:“这琵琶弹奏不出音乐,吃起来倒有滋味。”于是,挥毫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之类的弦乐器如果能结出  相似文献   

4.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  相似文献   

5.
明代沈石田收到友人的礼物及信,信中云:“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一看是枇杷。沈随即复信“作谢”:“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友人阅后面红耳热,随即作诗自嘲云:“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6.
错别字趣话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枇琵杷琶不”的是帖此子琵上琶写,了首诗: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错把鹿耳当鹿茸诗写不眉急买交一到头匆补给张鹿,匆品有寻他纸耳来补个思:,条到补浪依良给一身荡我久你家子公老道带大,子爷:对“去药,的差本不,铺脾你人…  相似文献   

7.
妙批错别字     
《中学生天地》2009,(3):60-60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请笑纳。”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哭笑不得之余,回信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意思是:很荣幸地收到您送我的“琵琶”,打开盒子吓了一大跳,这“琵琶”听起来没声音,吃起来倒是挺有味道的。)  相似文献   

8.
错别字趣话     
错字别字,害人不浅,人们深恶痛绝。古人作诗讥讽白字先生者,不乏其例。枇杷不是此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  相似文献   

9.
幽默快餐     
称呼一个姓周的称姓陈的为“东翁”。姓陈的不知其意,一天大悟,见到姓周的,称他为“吉先生”。姓周的说:“我不姓吉,姓周。”姓陈的说:“我姓陈,不姓东,你割了我的耳朵,我不能剥你的皮吗?”琵琶一筐有个乡绅为了巴结新任知县,送去一筐枇杷,并附赠帖一张。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祈望笑纳。”知县看了帖子不禁笑道:“枇杷不是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座上有位客人又随口续上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弄得那个乡绅十分尴尬。考场旧闻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学生考川大,做几何题时无能为力,便在卷上写打油诗一…  相似文献   

10.
错别字趣话     
<正>此枇杷不是彼琵琶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人沈石田有次收到友人的一盒礼品和一封信,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待打开盒子一看,愿来是枇杷。沈石田失笑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这位友人,交来人带回。诗曰:  相似文献   

12.
明代画家沈石田有一天收到好友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和一个盒子。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盒子一看,却原来是满盒鲜美的枇杷。在回信中,沈石田幽默地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他的朋友看信后,写一打油诗以自嘲:  相似文献   

13.
错漏成趣     
书画家为人题字,不免有错漏,乃以字补之,谓之“补字”,经过妙补趣填,或巧言雄辩,或幽默评批,反而产生妙趣横生,意味无穷的效果。传说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可由于心情紧张,竟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说该书法家欺她没学问,定要将其斩首。书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释道:“此处并非遗漏,而是填写的一阕小曲。”并当即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明朝文人沈石田曾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盒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说:“送此琵琶,请笑纳。沈石田打开礼盒一看,见朋友送的是水果枇杷而并非乐器,就善意地回信批评朋友的粗心:“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无味。”朋友收到回信,十分惭愧,于是就作诗自责:“枇杷不是那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民初名画家郭祯擅画花鸟。一次,他绘桃花和黄鹤图各一幅赠友人,请书法家赵平题诗配画。在桃花画幅上,赵误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桃”字写为“梅”字;在黄鹤画幅上,又误将“黄鹤楼中吹玉笛”中的“黄”字写为“白”字。写成,赵老灵犀妙想,在“人面梅花相映红...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通过剖析胥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5.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成”。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萌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过了“五一节”,晨间散步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又来到我们经常观察的枇杷树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枇杷都黄了,大家围拢过来往树上看,“哇,好多枇杷哟!”“看,那颗好大好黄!”“这边的枇杷要黄一些,那边的要青一些。”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这时,李涛说:“我吃过枇杷,可好吃了!”  相似文献   

17.
请看下列句中的“一”: (1)先妣常一至。(2)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政事一埤益我。(4)而或长烟一空。(5)其揆一也。(6)六王毕,四海一。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观众。各位同学,大家好!“拿氏兄妹”“欢聚一堂”特别节目现在开始!(鼓掌)下面有请Mr.Bring。Mr.Bring:大家好!我是Bring,中文名字是“带来”、“拿来”,我的用法是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即从远处拿到近处)。请看我的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和谐”,祖先造字时写为“觫谐”。“觫”是形声字:“龠”为形旁,意思是在一个大房子里(演奏场所)有许多乐器一起演奏,有编钟(用三个“口”表示),有排箫(字的最下面代表排箫);“禾”为声旁,说明这个字读作“禾”。这个字说明,各种乐器虽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按照一定的“章法”“韵律”,却可以合奏出动听的音乐。“谐”,亦形声字,是声音和谐之意。把“和谐”这个词用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种关系之中,是形容其“配合得适当、协调”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作文题:“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