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恺 《新闻大学》2013,(2):14-20
在世界纪录片史上,弗拉哈迪不仅是独立制片的祖师爷,更是一种纪录方法的创立者。他通过合理设置摄影机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向现实延伸的搬演手法,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假借对遥远族裔生活方式与斗争精神的重现,雕刻他心目中的纪录乌托邦。时至今日,这种工作方法,对当代中国纪录片人仍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虚构策略能否用于纪录片创作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繁荣发展的90年代更是如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纪实主义因误读和偏执而步入模式化与庸俗化的困境,在反思中纪录片人逐渐深化了对虚构策略重要价值的认识。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坚持纪录片本质追求的前提下对虚构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不会损害纪录片的本质内涵,反而会增加特殊的艺术魅力、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这便是我们在探讨“真实再现”在纪录语境中的生存价值时应明确的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4.
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和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5.
徐伟 《新闻爱好者》2009,(5):116-116
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它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或军事等领域的事件、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那么,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原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对纪录片确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以纪录镜头作为素材,真实地反映生活,不能虚构;二是并非消极地摄录生活,而是通过对素材的选择,蒙太奇处理以及配上解说词表达出创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这两条原则既适合纪录片,又适合纪实性艺术片。纪实性电视艺术片的特性与一般纪录性有明显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1)从  相似文献   

7.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中,科学家以真实和虚构两种形象呈现。所谓真实形象,是指在真实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纪录片、访谈节目等),通过采访、纪录等手段展示的科学家形象。所谓虚构形象,是指在虚构类电视节目中(例如电视剧),由演员扮演的科学家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反映了科学家在公众当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卢志军 《新闻世界》2008,(9):149-150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在当今娱乐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却一如既往地秉承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纪录的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不断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推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给人以思考、震撼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国内许多纪录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演员扮演、数字技术等虚构手法,甚至大量引入故事片的摄制方式,产生了纪录片的新亚种——故事纪录片.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关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虚构手法的探讨.本文试图结合纪录片真实性传统的形成及虚构手法产生的背景,综合分析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对当下盛行的“故事纪录片”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电视纪录为主要手段,以客观镜头为主要视点,拍摄真人真事,对事实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录报道。最大限度地排斥虚构和扮演,力求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已经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方式的主流。以反映’98抗洪为题材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正是以其用真实材料写成的“故事”而赢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充满虚假和谎言的环境中,他(她)将如何生存。没有了真实…  相似文献   

12.
一   搬演,意思是指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在纪录片创作领域,作为一种纪录手法,搬演又称“真实再现“,特指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他人扮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搬演是从虚构类影片中借鉴过来的一种叙事技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3.
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运用新闻镜头真实纪录现实生活,客观反映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的过程,排除虚构和扮演形式的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4.
动画纪录片能否列入纪录片的范畴?它的生长过程为何长期遭受压抑?能否从哲学本体论上给它一个应有的合法席位呢?当我们认识到,纪录片观照客体时本质上存在主观性和虚拟性,这就不仅为动画纪录片的合法存在找到了充足理由,而且有如推开一扇崭新的窗口,我们看到动画纪录片极大拓宽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诚然,我们也必须守护纪录的最后边界,那就是拒绝文学式的虚构。  相似文献   

15.
苏桂霖 《东南传播》2021,(12):127-129
从《水浇园丁》到《北方的纳努克》,我们无不感受到影像复现现实的魅力,其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更多的是"讲故事"以及提倡朴实无华的纪录和对自然光效的使用.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广泛应用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当中,同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专题片中占有重要地位.格里尔逊模式在我国电视专题片中已然形成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这种"程式"同时也对纪录片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桎梏,但非虚构依然是其重要的基础."搬演"与真实的二元关系、"上镜头性"以及导演与观众之间的"契约"在纪录片叙事中的新涵义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早期的纪录片主要是以新闻纪录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后来又从民族文化到民间生活的平民化纪录,目前纪录片已经有了完整的风格群体,同时逐渐回归社会、步入市场,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早期纪录片和当今纪录片状态的分析,深入研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吴雨蓉 《传媒》2015,(12):64-66
2014年开始,PGC成为网络微纪录片生产的主导模式,由此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从“全民纪录时代”进入到“后全民纪录时代”.节目来源的改变给网络微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在描述“后全民纪录时代”现状的基础上从题材选择、创作语法、专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几个方面对PGC网络微纪录片的特征与价值进行阐释,以期为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留下实时性注解.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的、完整的真实记录,不容许任何夸张与虚构.文章通过梳理纪录片的特点及发展历程,从纪录片的不同传播媒介角度出发,对纪录片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重点阐述了新闻性纪录片的定义及特点,探析了新闻性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远 《现代传播》2002,(6):39-42
文章分为四部分 :1、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 ;2、“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积极理解 ;3、主张虚构是纪录片虚无主义倾向 ;4、电子技术可以撒谎 =纪录片可以虚构 (?)。文章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 ,必须真诚地对待现实和观众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的文化精神是纪录片艺术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90年代至今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特征的分析与流变的揭示、对各时间城内典型纪录片创作的诠释,总结归纳了其文化精神的认知价值,并比较其异同,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