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枯河》是莫言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以智性奇谲的隐喻书写,先锋新颖的叙事策略,对社会现实给予了深切、“隐在”的观照.站在福柯《疯狂史》的思想高地上俯瞰《枯河》,从其“沉默的考古学”中汲取养料,便于审视《枯河》中叙事的生成机制与隐在的“文本真实”,开掘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郭嘉 《职大学报》2006,(4):109-111
东北当代作家阿成,在地域文化传统上沿袭了东北作家群对东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另一个方面,他又继承了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对世俗、对乡村的体察与感悟。阿成的短篇小说所选取的都是底层“小人物”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大都以“我”的眼光为叙述视角,刻意地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向传统向古典靠拢,在其短篇小说中,不断的描写一些濒临消失的人情风俗,有意保持一种古朴。  相似文献   

3.
当前校园体育伤害救济模式正在面临不能有效回应现实问题的危机.现行模式实质是司法化的救济模式,在重估该种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我国上海地区和日本皆出现了"去司法化"的救济路径,社会保障基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应当基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现实国情,综合上海模式与日本模式之优劣,结合去司法化模式与司法化模式之利弊,提炼侵权法救济、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各自优势,在深度融合多种救济机制基础上实现校园体育伤害的多元化救济.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街边车祸>极好地体现了库弗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运用戏仿,大量兼容各种亚文学体裁,跨越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疆界,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化人物为漂移不定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知性德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了一些“去生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内容的知性化、德育方法的智育化和德育评价的封闭性.这也是导致我国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就必须让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中,应努力做到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德育实践融入生活、德育评价立足生活.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全天候”的媒体环境、“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广泛化”的舆论生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教育场域、提升传播效能、营造教育氛围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的媒体格局、“圈层化”的传播方式、“多元化”的舆论生态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信息“海量化”、思维“片面化”、价值“模糊化”等现实困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因媒而新”、违害就利,从内容生产、队伍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倍速刷剧”为研究对象,从媒介技术(速度病毒、视觉转向、视觉奇观)等方面,分析观众选择“倍速刷剧”的动力,进而分析数字时代的技术变革对大众矛盾心理的影响,探析“倍速刷剧”所蕴含的快生活与慢生活、个人兴趣与社交谈资、熟悉与陌生等矛盾心理,探讨技术赋能对5G时代长视频观剧中的“梦幻”与“现实”的心理错位。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蕴含着深厚美学意义的悲剧形象.诸多研究者已从思想内涵方面阐释了安娜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悲剧根源等.本文只从悲剧的内部规律出发,探讨一下安娜悲剧美的成因.一、对象的陌生化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那里,“陌生化”是使文学获得文学性的一种手段,它阻断文学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从而使文学成为一种不及物的、自足的、自我目的的实体.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则主要是为了创造观众对戏剧的心理距离,以批判的态度取得对戏剧、进而对现实的认识.且不论前者对形式的强调或后者对内容的重视,但就二者的理论基础而言,它们都依据于爱德华·巴罗的“心理距离”一说.早在本世纪初,爱德华·巴罗就在其享有盛誉的论文中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感染力与人的自身分离出来,通过使其摆脱实际需要和目的而获得的……,但这并不意味自身与对象的关系就要变成一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相关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注重“批判”与“否定”,强调“多元化”,主张“去中心”,促进“境遇化”,坚持“非理性”,从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观进行哲学批判,并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对其重塑,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