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晶  李晨 《中国博物馆》2012,(2):112-116
为了加强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学科建设,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3月,本刊编辑部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艾晶和编辑李晨,拜访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著名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周士琦先生。周先生1951年毕业于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5年就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曾参与中国革命史陈列、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展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展等大型展览设计,1984年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8、1999、2009、2011年先后担任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评委,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特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艺术顾问。作者是周先生的门生,此次拜访,向周先生了解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就当前博物馆陈列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与周先生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风格应当既是“包容性”又是“多元性”的,龙其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陈列设计风格,应当并且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工作者追求的境界,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博物馆陈列业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对我国部分城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考察和反思为基础,讨论了现代主义设计观、表现特点及其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影响,从功能与形式、一体与多元、清晰与虚拟、高雅与通俗五组范畴的探究,就多元化陈列设计风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自从向公众开放便要公开陈列,进而便讲究其陈列艺术。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我国还是近百年由外国传入,陈列一词也是在这之后才由日本传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陈列及陈列艺术就始于近代博物馆在中国出现之后。“陈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根据这个解释,我国古代有些活动实际上具有陈列性质,亦可说是一种陈列现象,有些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陈列活动。尽管古代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把它叫做陈列。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的陈列是一门艺术,它在给观众提供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一个陈列展览只有寓教于美,将主题内容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对观众有吸引力,才是成功的。因此,参观陈列展览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赵霞彪  王扬能 《档案》2014,(12):55-57
正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加强,各博物馆所形成的陈列展览资料也随之增多。对此,博物馆应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这将有助于总结陈列展览活动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改进与提高今后的陈列展览,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管理的体会。一、充分认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重要性博物馆档案不同于其他行业档案,有其自身的特殊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工作有目的行为的产物,博物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势必影响到陈列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作指出,我国博物馆工作在组织陈列时表现出三种价值取向,即“突出物价值”、“突出知识价值”和“关注观众需求”。不同价值取向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有明显影响,并影响到观众参观行为、参观体验、陈列效益和博物馆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博物馆的改革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中谈论最多的是博物馆的社会化问题。什么是博物馆社会化 ,文物、博物馆界正在探索之中。我认为博物馆社会化涵盖的内容较广 ,从国内外尤其是国内一些博物馆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来看 ,主要的观念是“由单纯的国家办馆转向国家和社会共同办馆”。例如企业与个人向博物馆捐赠 ,组成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董事会或理事会 ,博物馆安全保卫由保安公司负责 ,清洁卫生可选择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陈列艺术设计 (即陈列形式设计 )、制作由社会上有关的展览公司或文化艺术公司承担等等…  相似文献   

8.
一、博物馆和纪念馆陈列的特殊性博物馆和纪念馆陈列是展览展示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陈列形式是根据历史文物、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艺术和技术的表现手段达到完整、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陈列内容和历史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对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结合实际工作,在对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范围并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归档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陈列设计中的“形式”和“内容”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不久 ,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的艺术馆陈列 ,收获不少。尽管时间很短 ,但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从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 ,还是灯光设计以及材料的使用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博物馆的心理感受。最近 ,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有个讲话 ,在评价南博艺术馆的陈列时提到 :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要注意提高文化含量 ,增强市场开拓意识 ,注重效益。这次获奖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达到了建筑与陈列、艺术与科技、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 ,服务与管理的和谐统一 ,包含着浓郁的东方神韵 ,表现出很高的文化品味和学术含量。这其中就博物…  相似文献   

11.
“陈列艺术设计的任务”,似乎凡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人都了解,可是至今在博物馆界中还确有一些人对此不甚明确,他们仍然认为陈列艺术设计只不过是写写字、摆摆展品而已,充其量就是搞搞展览陈列的美化工作。艺术设计师之所以常被俗称为“美工”,也许就和这个原因有关。顾名思意,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美工就是搞美化的工作。若是这个含义,恐怕对陈列艺术设计任务的理解就太片面了。其实,艺术设计师是负责  相似文献   

12.
在近期由广州市化局举办的“物博物馆管理培训班”上,夏书坤先生特意提到了博物馆展览中陈列品的密度问题,这再次引起了笔的思考。因为有关展品的密度控制问题一直是陈列设计中的敏感问题。就其对陈列设计的效果产生的影响而言,总是立竿见影的。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为陈列设计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创意平台,一批新颖的建筑和陈列展览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对设计师们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和更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博物馆如何推出好的陈列展览,如何围绕陈列展览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以期推动博物  相似文献   

15.
自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多元化是指多种展示元素的组合,如景观、空间等组合手段。这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展示理念,同时也可以为展示效果增加活力。本文从自然博物馆在新时期陈列艺术的发展方向谈起,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案例,浅析陈列设计中多元素组合的重要性,表现文化风格的独特性。同时,指出陈列设计者在博物馆展示艺术中应当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在案例中,我们只对本文探讨的设计理念进行针对性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为博物馆工作者提供一些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三维技术与博物馆陈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列设计形式,是陈列的语言,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语言”正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复合传播媒体,它是博物馆所使用的最富特色的媒介。20世纪末,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陈列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参观者体验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设计逐渐成为博物馆的共识设计。通过交互设计,人们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历史,将现存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并还原,最终与大众见面,让人们体验。通过深入讨论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分析以沉浸式体验、智能交互如何提高陈列布展效果,增强参观者视、听、触觉刺激,以期探索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与形式”在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中是一个恒新的问题,本认为。在正确理解陈列的内容构成和形式功能的基础上,以观众为本,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在观众因素上.应该成为现代陈列设计的基本原则,用这一原则来指导陈列设计实践.就要求内容和形式既要科学化又要艺术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从参观陈列中真正获得认知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当今 ,利用古旧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已经很多 ,如法国的卢浮宫 ,俄国的冬宫和我国的故宫……。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许多古建筑博物馆中的陈列形式陈旧、落后 ,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观赏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一些古建筑博物馆从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但是 ,由于有些博物馆不考虑自身的陈列环境 ,盲目地追求所谓“现代化” ,过重强调了装饰材料与科技手段的作用 ,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展览的各种条件、展品的特点以及展厅内外的环境等因素 ,造成了陈列与古建环…  相似文献   

20.
本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调整的对称性原则,该原则指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必须与观众市场需求结构相对称.相适应,观众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十分活跃的.相应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两必须在结构过程中呼应.调适.始终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