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王广义是中国当代美术界的“大哥”,这个“大哥”做了很久了,当年和他一起战斗、一起当“大哥”的那些人都销声匿迹了,王广义却依然坚挺——“大哥”不倒。也许现在就给中国“新潮美术”下结论还不是最佳时刻,有人仍在奋进,有人遁形海外,有人虽蛰居江湖却心在江湖刻苦修炼,但作为一个“相对时空”的结束,对近十五年甚至二十年的一个总结,现在  相似文献   

2.
我曾阅读过《人民日报》转载《河南日报》一版头条新闻《农民陈华书名噪武汉市》。这篇人物新闻写的是,河南省驻马店老街乡农民陈华书“薄利多销,平抑物价”的事迹。青年农民陈华书三年前怀揣着家乡发给的个体营业执照,身背花生米闯进了武汉。生意越做越大,一九八四年经营花生米近百万斤,有人称他为“花生米大王”。他说:“当时我想,当大  相似文献   

3.
综合 《新闻世界》2007,(1):35-37
当地时间2006年12月14日,潘基文宣誓就任,并对即将离任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表达了敬意和感谢。2006年年底,68岁的安南终于可以卸下世界上最沉重的担子,告别风光背后的无限艰辛了。过去十年中,安南伴随着联合国走过了政治生涯中的高峰与低谷。有人称他为“世界首席外交官”,也有人批评他是“世界最差管理者”,还有人将他封为“世界总统”、“世俗沙皇”。但也许《圣经·马修福音》中的一句话对他来说更贴切:“上帝保佑和平使者,因为他们应该被称之为上帝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李俊民,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南方周末》《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当代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活雷锋”,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利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牟利,还有人说他是傻子、愣子、神经病,自讨…  相似文献   

5.
正杨东莼大传周洪宇等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有人说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人说他是学识渊博、精益求精的历史学家和翻译家;有人说他是奖掖后进、育人有方的教育家;有人说他是运筹帷幄、折冲樽俎的社会活动家……他就是中国近现代传奇人物杨东莼!无论扮演何种角色,他都得心应手,成就斐然。然而,在"被选择性记忆"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历史群体中,他犹如沧海遗珠,那跌宕起伏的"多面手"人生历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安华当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十足的骗子”。无论何种评价,他在马来西亚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数十年的政坛生涯,从副总理到反对派领袖,又数次入狱,今年67岁的他依旧“初衷未改”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3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承认自己就是水门丑闻中的“深喉”,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有人称他为英雄,有人称他为坏蛋。比如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演讲撰稿人帕特·布坎南就直呼费尔特为“叛徒”,而在美国新闻界,费尔特则受到更加积极的评价。一些美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11,(6):16-16
2010年6月2日的一次论坛上,刘爽指出“微博在国外是网友用来报道新闻、传播绯闻、交流对奥巴马政策看法的,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随即,他举例表达了对中国当下微博的看法。之后,这一系列的论断被外界简化为“微博是个屁”,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有人说他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有人说他是跟不上潮流的老土。  相似文献   

9.
一个网友冒充梁文道的名义悬赏20万征集处级以上“清官”。广西的一位检察官接招了。他公布个人财产、高调要求被“人肉”。他的周围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有人劝他低调,他把自己处于了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漩涡中.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不要炒文艺作品中的原型近一时期,报纸、广播、电视报道中先后推出五六个小兵张嘎的“原型”,引起了作家徐光耀的不安。最近,他说他创作的“小兵张嘎”是艺术典型,不是真人真事。有人却仍然不择手段,胡编乱造,对号人座,一时间弄得沸沸扬扬。之所以出现这么...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园地     
在民权县龙塘镇,一提起青年农民杨根生,有人会说:“他,不就是那个土里土气的新闻迷吗?”今年24岁的杨根生,1988年高考落榜后,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来由于刻苦好学,在省地报刊、电台发表稿件近百篇,其中《油灯之下写父情》先后被《河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采用。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13.
史哲 《兰台内外》2007,(3):57-58
历尽苦难2007年3月23日4时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尽管在毛岸青的追悼会上,有人哽咽地称他为“首长”,但他生前最重要的两个头衔却只是“中校”和“研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在“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中,是新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有人说他要做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也有人说他想做书斋里的革命,无论如何,他是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的“革”年代里,仍然保持着清醒思考的知识分子之一,是一个在众人失语、学术满目荒芜的年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我们中国人谁不知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说法呢?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模式的概括者和倡议者是费孝通。这两年,谁不关注西部开发大业呢?不过也很少有人知道为西部大开发操心劳神、献计献策的先行者之一就是费孝通。生于1910年的费孝通先生是驰名中外的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志在富民”为一生的主题,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复出”的这20多年,他为强国富民呕心沥血,奔波不息,所提出的具有决策意义的重大建议就有几十项,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相似文献   

16.
他作为宣传干事,能“放下叉子拿扫帚”,样样拿得起,算得上“多面手”。每当川m德转到形神碎墓时,他总说:“那是叫工作给‘逼’的”。痴迷精神常常是事业有成的前提。一种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使他像饥饿了的火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他的书架上摆放着1000余册藏书,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书法、美术等等。随便抽出一本,里面都有他的批注,密密麻麻,五色杂陈。几年时间,他写下的读书笔记近30万字,积累的各种资料卡片,装了满满一箱。有人形容他像“万能胶”,一旦“粘”上去,很难得下来。星期天,他常在…  相似文献   

17.
邹凡扬传奇     
一身三任的神秘人物这是解放前的事了。地点,上海。他在当时的新闻界一身三任,既是国民党市党部控制的《新夜报》的首席记者、三青团办的大光社的采访部主任,又是中统办的《中联社》的总编辑。于是,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有人讲他是“特务”,有人骂他是“黄牛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却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8.
“人生漫漫,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常听人这样告诫。其实,平常人一生中那些并非“紧要”的地方,也时常存在着种种机会,有人能及时发现,并抓住它,从而“前进一步,海阔天空”;有人却常常失之交臂,悔之莫及。我算是后者。走出学校来报社近10年,经济、政治、文化报道都  相似文献   

19.
侯宜中最近的身份比较多。有人叫他环保“深喉”,也有人叫他叛徒,在环保界他是多事的“大老虎”,但惟独很少有人关心他当初的那个身份,仪征环保局书记。  相似文献   

20.
曹辉  林寅  樊友维 《新闻天地》2008,(10):39-42
他是中国“知道分子”的代表,他苦学中文饱读诗书却考取哲学硕士,最终以美术为自已的学术方向,成为一名美术教授。有人称他为“电视布道者”,试探出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他把自己形容成喜欢寻觅“野食”的“杂食动物”。他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式文人生活。他勇敢地从体制内迈向体制外,成为一个以自身能量试探文人价值的知识分子。他叫王鲁湘,1956年4月22日生于湖南涟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