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庭 《今日中学生》2007,(11):21-21
何谓“随笔”?金振邦编著的《文章体裁辞典》中说.它是“一种文艺笔法和政论相结合的散文体裁。亦称‘偶感’、‘断想’、‘杂感’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是所思、所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适用范围:小学中高年级理论依据:钱理群先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与课堂作文相比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成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正文:那么,如何开展随笔教学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题材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陈桂生先生的《教育实话》一书。该书不同于其他教育理论著作,它是陈先生在告别“象牙之塔”以后所写的一本“教育随笔小册子”。陈先生在序中写道:“首先声明的是,这本小册子算不上什么‘教育研究成果’,登不上大雅之堂。因为‘教育研究’自有不少讲究,有公认的研究规范和检验成果的学术标准……说它算不上‘教育研究成果’,它算是什么呢?可称其为‘教育随笔’,这是由于其中多数短作或有那么一点意思,也就是那么一点意思而已。”这本被陈先生自称为是仅有那么一点意思的小册子,共收集了陈先…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之后,"‘9.11’事件"、"‘911’事件"、"‘9-11’对美袭击事件"之类的用法,开始大量地出现于报刊杂志及各种出版物中。实际上,关于"‘9.11’事件"之类用法之表述形式,并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属于不规范的表述形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9.11’事件"之类用法的正确表述形式应该是"‘九一一’事件"。对这类不规范用法的规范与廓清,对于我们肃清目前各种出版物中大量存在的诸如"‘九.一八’事件""‘3.8’大案"、"台湾‘3.19’枪击事件"等之类的不规范的用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类化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浒》摇篮,板桥故里’是我美丽的家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衷爱的事业。"这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正耀写在他的《教育随笔》扉页上的一句话。水乡处处可寻的半亩方塘,映照着天光云影,恰似打开的书页。  相似文献   

6.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应用文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文体,对“应用文”的涵义在写作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只是论述不同。笔者最欣赏香港的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对应用文的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  相似文献   

10.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要写好随笔,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白茆山歌”常用的几个曲调“四句头”、“孟姜女调”等进行音乐分析,认为“白茆山歌”的曲调既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又有小调体裁的特点,从而得出“‘白茆山歌’即是在白茆地区流传的民歌总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好的作品里面全部标明着‘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是鲁迅先生曾说过的话.好的作品在哪里?小学语文课文即是.它体裁多样,内容生动形象.如果我们能挖掘出它的潜力因素,课文即可成为学生学习习作最好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结构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容词 ‘一点’"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形容词 ‘一点’",指的是由形容词和"一点"组合而成的一种语法结构。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其简称为"A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  相似文献   

16.
近期 ,教育论文越写越长 ,教育专著愈著愈厚。而随笔类文体则似乎被人们淡忘掉了。其实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随笔作为一种篇幅较小 ,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的散文体裁 ,因其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形式活泼等 ,深受读者喜爱。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 ,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本刊为此特辟教育随笔专栏 ,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17.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高级英语2》中语篇"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的体裁应该是discussion;讨论的话题是"‘国王英语’是一个贬义用词,意指人们根本不该使用的语言方式";题目中的"Pub Talk"代指会话,同时它又是语篇论证的载体。语篇题目恰当,所谓的"松散的结构"和"经常的遐想"实际是语篇的多个论证。语篇的语言诙谐幽默,能给大众媒体读者美的享受,符合语篇交际功能的需要。所有这些使得语篇充满着神秘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板书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板书学专家王松泉曾指出:"板书教学的作用,在于它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津梁’。"这一连串的比喻,不仅生动地指出了板书在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关于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量词重叠表示"每"的意思.胡裕树(1962):"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的量词含有‘每一’的意思."马真(1988):"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例如‘个个’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