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蓝瑞美 《广西教育》2014,(29):75-75
正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3.领悟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三)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了不起。二、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交流导入1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抄写员》一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 :讲叙利奥暗帮父亲抄邮签挣钱养家 ,但受到父亲的责备。3 板书 :父暗帮责备过渡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的责备后 ,他的心理活动。二、自主学习1 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后说说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叙利奥偷偷帮父亲抄邮签的目的。有的说 ,我看出了叙利奥忍着父亲一次一次的责备 ,心里十分难过 ,十分矛盾……)分步品味。(1)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 ,用“—”…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师: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生: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因为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了38小时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师:你概括得非常好,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结  相似文献   

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第七册)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课文着重叙述两件事:一件事是写儿子为父亲栽种花草,父亲赏花享受亲情。第二件事是写父亲给儿子写信,希望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寓理于事,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是一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7.
学习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 ,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根据本文的特点 ,可确立如下的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想像父亲抢救儿子的场面。(2 )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受父爱的伟大。(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A教案一、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查字、词典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墟 (xū)和砾 (l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的有“失去”和“失常”的“失”,读 shī不读 shí;…  相似文献   

8.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9.
一、走进内心,感受真爱1.课文第12 ̄24自然段集中描写了4个多月里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责怪,偷偷地帮助父亲抄写签条,其中对叙利奥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的描写很细。请找出这些语句并画上横线,用波浪线把描写父亲的语句画出来。(师巡视)2.交流划出的句子。3.仔细读这些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各篇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表现了生活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爱”:《阿长和(山海经)》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背影》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一文。从儿子眼中,我们看到了对创业维艰的父亲的无限关怀。《老王》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极有道德良心、极其纯朴的好人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11.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里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作者以父亲救助儿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父爱的赞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  相似文献   

12.
明确的目标     
《现代语文》2005,(8):40-40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父亲摇摇头说:“不对。”老二的问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相似文献   

13.
直视目标     
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父亲看到远处有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是比速度,一定是父亲赢,如果是比直线那就不一定了。于是他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5.
微文摘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谚语)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本·琼森)  相似文献   

16.
孙惠 《现代语文》2013,(11):43-44
一个转身,一个父亲的背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美文,它所选取的题材是生活中常见的父亲送别儿子离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一起去看     
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父亲生气了:“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相似文献   

18.
一、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 片段一:组织交流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2)因为这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3)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答案: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  相似文献   

19.
《背影》一文中,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而不是其他水果?当我们弄明白,朱自清父亲是遵循绍兴习俗买橘子来为儿子送行,其中寄托着父亲对远行儿子的祝福时,我们就能更深入地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挂念和深爱。从这一例子也可以看出,这类与文化习俗有关的问题,只有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够得到正确适宜的理解和诠释。《读写月报·新教育》2012年第3期刊登了朱华贤老师的《抢来抢去的话筒——杜郎口中学课堂观感》一  相似文献   

20.
无敌的断箭 一位身为将军的父亲带着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枝箭,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