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希望社会公平、正义、惩治贪腐。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民主法治观念模糊、欠缺的状况,认为"权大于法",希望"为官从政"等等,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影响。针对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确立民主法治观念,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3.
谷骞 《文教资料》2015,(2):157-159
大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法治观念的强弱关系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发挥"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三条路径,以希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确立民主法治价值观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在贵州高校进行了600人的抽样统计分析。总体上大学生民主法治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一步确立,但带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为此,高校民主法治教育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认真贯彻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增强民主法治价值观教育,宪法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权利义务、正义、平等、自由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摈弃腐朽落后的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治"观念,加强民主法治实践,牢固确立民主法治观念,对依法治国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内在要求的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需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通过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来促进公民教育,通过发展公民教育来落实法治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西方宪政文明,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优越性以及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澄清现实中存在的关于宪法问题的一些思想偏向,给大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的加大建设法治社会的力度,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提出民主法治建设问题,确立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发展方针。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议,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治理念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就更加刻不容缓。本文对以思想政治教育"三步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工作提出更多的参考建设。  相似文献   

8.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9.
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设法治政府,尊重保障人权,重视推进法制建设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所在,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更应重视对其法治观念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法治和法治观念的本质,探究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要内涵,浅谈了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蕴藏着权利义务观念、政治参与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理念等丰富的民主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等途径,能够有效地发挥村民自治在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中的功能,提高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社会上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拉锯战一直在进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逐渐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之上,逐步地、分层次地构建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建设民主政治.本文认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鲁南希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138+140-138,140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意识与宪法的权威和效益化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引领每个新时代的领军群体——大学生,他们的宪政意识,更是对中国宪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民主,法治,人权方面对现代大学生的宪政观念加以分析并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14.
马红娟 《考试周刊》2008,(2):140-14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之"民主"为思想统领,围绕"建设民主中国"价值目标,通过回顾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道路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进步,不断认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道路,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逐步提高法治素养,积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以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种理念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丰富大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组建大学生法律学习社团和开展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强化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一代中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笔者立足工作,借助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法,同时注重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校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及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出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杜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亲法"意识;法治观念,指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诉讼意识;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法治表示认同,基本的法律原则和理念普遍具备,并正在逐步深化.但大学生了解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心理认可度不高、就业歧视问题缺乏有效解决途径.大学生对于法治的价值的认识应当脱离肤浅的工具主义,正确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并培育法律信仰.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学生民主管理、自我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实践中养成,创新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