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2.
仅用三年多时间,只读过初中的我就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作品,还当上了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很多战友让我透透“谜底”,我对他们说:“是连长将俺‘骗’上了成功路。”  相似文献   

3.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4.
2月7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则反映节日加班的新闻。这则新闻旁白介绍交警加班的同时,画面首先呈现交警整齐的队伍走过去(疑为摆拍),接着镜头转变为一出租车司机介绍交警如何辛苦。司机用浓浓的天津味说:我早晨5点多出车就看见他们(指交警)在,晚上10点多回来又看见他们在,老百姓过节都休息了,交警还要加班。看完这则新闻总感觉有点儿别扭,首先是分不清新闻到底是说交警辛苦还是说出租车司机辛苦。本来嘛,交警站岗、司机出车,都是早出晚归,交警节日不休息劳苦功高,老百姓节日不休息就不值一提吗?再思,更品出了浓…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我是1961年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工作的。那时也不知道电视是于嘛的。一去就和另一位记者穆中里到内蒙古草原采访,用的是16毫米摄影机,像拍故事片一样的拍,如今五秒十秒就是一条新闻,那时候最短也得三分钟四分钟一条,而且没有当天新闻。出差一个多月将片子带回来,冲洗出来,播出去了就叫新闻,也没有谁说这不是新闻,那个时候的概念,那就是新闻。现在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说:“各位观众,下面播出我们刚刚收到的新闻…………”大家瞪着眼睛看这条刚收到的新闻,这时如要是晚上7点23分,如果知道事…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普通编辑,编稿之余也写写稿件,但不觉间,从1999年到2003年5年中,自己采写的稿件竟然有二十多篇获得了省级以上新闻奖。其实,仔细想想,很多同志的功夫比我深,采写的稿件比我好,我之所以能获奖,只是自己采写稿件格外用心罢了。所以,我常说用心就有回报,干什么事都要尽心,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老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扑下身子,多研究些问题。新闻关键是新,没有新意,就没有新闻。写新闻如何写得有新意,这是能否写出好新闻的关键,而要写得有新意,就要多观察、多学习,多研究些问题。我获奖的稿件多数是问题新闻。这些问题,或是…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山东省文登市轴承厂政工科王树兴: 自1987年开始尝试写新闻稿以来,已被新闻单位用稿106篇,其中省级以上27篇,大伙儿称我为“小秀才”,我本人也由一名普通工人被提拔为一名宣传干部。短短三年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主要得益于厂党总支书记蒿丽娜同志奖给我的一份奖品——《新闻与写作》杂志。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读报看新闻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新闻.事实起正面.也很真实.甚至还有新鲜和感人之处。可往往就是对这样的新闻,提不起兴趣,产生不了敬佩之情,反而时会心中愤愤不平,疑虑们怅。比如前些日子,一位通讯员对我说,他发现了一则很好的新闻事实:某厂抓住市场需求,上马生产纯净水,一下子就占领了县城机关单位的市场,仅党政机关单位等就有580多家和其签定长期供水合同。我当即建议:这样的新闻,最好不写不发。因为,那么多党政机关部门都用公款买净水器喝纯净水,这从根本上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显然这是条…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样的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青年记者》2006,(23):17-18
亲身经历 说到新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产物,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的,后来在英国留学,对英国的新闻教育也有感受,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多年以后,我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相海龙 《新闻与写作》2001,(8):45-45,44
腿快。通讯员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多跑动,多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采访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反映时代特征、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鲜活新闻。只有腿动得快起来,生活的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厚,可供筛选对比的新闻素材才会越来越多,才能增强自身的敏锐眼光,并且用自己独到的思维与方式去发现新闻。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去翻资料、听介绍、凭感官想象,是很难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的。可以说,腿快是一名通讯员的基本功,是必备的素质要求。当然,腿快不是盲目地去跑。而是朝着蕴藏着新闻亮点的地方去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我去…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Z1)
用自己的采新闻文/杜耀峰杜耀峰,男,43岁,主任记者,任陕西日报经济特刊编辑室主任,前不久荣获范长江新闻提名奖和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奖,近年新闻作品连获两项全国新闻一等奖及一项二等奖,5项陕西新闻一、二等奖及十多项行业新闻奖。杜耀峰说,新闻是个手艺...  相似文献   

12.
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报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播新闻一枝独秀的播音形态,是以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的事件。说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无疑使新闻节目的传播多了一分竞争力。我主持的哈尔滨电视台《娱乐开讲》节目,主要说报娱乐界近期发生的事件,从内容上属于娱乐类节目,但其形式尤其是在说上与说新闻有许多共同之处。最近圈内对说新闻讨论很热烈,我也想就此发表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3.
认识你是在年前某师召开的新闻报道工作表彰会上,那天,当上级首长把一枚金光闪闪的二等功奖章,佩戴在你胸前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面对荣誉和掌声,你却显得那么平静和自然。更令我钦佩的是,那凝聚了你11年心血和汗水、用辛勤劳动换来的6本厚厚的剪贴本和1000多篇新闻作品。采访你时,你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诠释了你对新闻的理解。独上高楼,是尽天涯路──你说:“我与新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1980年11月,为圆文学梦的你从山东潍坊走进了北京军区某部,当了一名电话兵。工作之余,你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平时…  相似文献   

14.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16.
有说,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因此它是生活的真实。也有说,今日之新闻乃明日之黄花,但它毕竟是历史的真实。新闻是以事实为主体的。用事实说话,由此显得公正与理智。所以,新闻作品中的“我”这个提法,本身有些犯忌。“我”这过浓的主观色彩是否会  相似文献   

17.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8.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爱摄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出国部队新闻资料摄影员、兵团宣传干事、大学校报总编兼新闻摄影,《解放军报》、《兵团战士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的摄影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一百多幅,可以说是一名业余新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的增加,我特别珍惜过去那难忘的战地摄影岁月。  相似文献   

20.
电影有电影语言,舞蹈有舞蹈语言,新闻工作者也务必掌握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并不单调、枯燥,因为新闻语言不只限于遣词造句,其中典型事例也是“新闻语言”@在新闻同行中流传一句行话:“用事实说话”。尽管此言非常流行,但其实质性的内涵不见得入人都明白。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由约稿碰到的麻烦引起的。军报新近推出一个征文专栏:《怎样当好党委书记》。为保证稿源充足,我向不少作者约稿。然而,稿件到手一看,不如人意者居多。是何原因?我仔细研究来稿,并同作者交换意见,发现主要症结在于没有用事实说话,或者从严格意义上说,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