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南阳方言名词的重叠式从构造类型上看,既属于构形范畴,也属于构词范畴;从功能上看,既有体词性的句法功能,也有一定的谓词性功能;从表义功能看,既能用于遍指与统指,也可以表泛化与转指。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从教育目的和功能方面看,具有培养本民族人才,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上看,具有倾斜性;从办学主体看,具有宗教人士办学的积极性;从教育管理方面看,具有专职性和复杂性;从教育发展水平看,民族教育具有低汉语水平和不平衡性;从办学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看,具有多样性;从学校布局方面看,具有分散性;从教学时间上看,具有灵活性;从教学语言和文字上看,具有双语性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看是关于"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的发展规律的理论科学,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内在的逻辑统一;从过程性视域看,是以无产阶级解放为价值旨归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基本观点无论是对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还是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语义范畴构建的过程就是其原型义项依照辐射方式和连锁方式向其他义项延伸扩展的过程,而每一个义项的衍生都具有某种语义理据性.二语习得中,原型范畴理论,和理据性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架构语义联系网,使所学词汇表征意象化和具体化,拓展多义词的习得深度.  相似文献   

5.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范畴在诗学中主要从五个方面被呈现出来:从本体维度上看,自然为诗的存在谋求到了合理存在的神圣性依据,使诗文具有了与天文、地文等同等的地位;从诗的生成维度上看,自然追求一种直寻兴会、无意天成的灵妙境界;从主体维度上看,自然表现为古人始终以虚静、修德的方式去追寻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状态和真诚无伪的处世态度;从作品之维度来看,自然就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与人在自然价值的追求上同构;从风格维度上看,自然是诗人、作品、诗歌成熟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王永福 《都江学刊》2001,13(2):32-34
比喻和比喻义从表面上看都有打比方的特点,实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属于修辞学范畴,后则指词的一种意义,属于词汇学研究的范畴;前依赖于具体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性;后则是通过打比方而引申出来不同于本义的新义,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史学的致用与求真张东光致用与求真,是一切史学活动的旨归。前者强调政治道德旨归,后者强调学术文化旨归。总结这两大旨归在传统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对振兴当代史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两大旨归的理论追求及其偏颇所谓致用,是指史学规范社会、矫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思维方法上独具特色,从思维着眼点看具有全局性;从思维立足点看具有群众性;从思维着力点看具有创新性;从思维发展点看具有探索性。深入学习和探讨邓小平法制思想的这些思雏特色,对于我们推动法制现代化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尤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理论逻辑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突出表现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尊重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实现优质教育的丰富性和教育选择的适切性。从历史逻辑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中始终一以贯之且与时俱进,即坚持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实践逻辑看,构建高质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必须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全面辩证地认识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扎实推进“教育共富”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多样化高素质人力资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与审美主体所处的特定时代、民族意识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经验、审美趣味。本文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角度上谈谈中国音乐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2.
巴蜀古代神话传说,是巴蜀先民们最早的口头创作,显示了巴蜀人的文化特征。它们以文化积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不仅给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且以它们朴实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角度,唤起李白无限的暇思,构筑起李白瑰丽的浪漫诗境。  相似文献   

13.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文化看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以及丰富的信息容量使古汉语书面形式从词汇到句式都显得相对精简单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歌独特的语言形式局限了古代诗人在叙事描物、表情达意方面的舒展自由。隐喻以活跃的想象拉开了喻依和喻旨之间的审美距离和审美张力,营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功能。隐喻又是汉民族具象、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在语言文化上的镜观,因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特征极为广泛突出。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于中国现当代诗坛的安徽诗人陈大中先生,以其慧心独具的诗人眼睛,审视、发掘生活之中的平凡之美,并用自己清新自然的心语,命笔赋篇,写出了大量的精美诗行。本文以敏锐眼光、独特视角、清新语言、主旨的模糊性和形式自由性等处为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对陈大中的诗歌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对于美的认识上,有很多相似的审美观点。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与思维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让壮美的审美理想得以完全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皆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但从两部戏剧情节的铺陈及结局看,却传递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美意识——生之美学与死之美学。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带有鲜明的象征美学特征,用象征美学追求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和思想的知觉化,在实践品格中,从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中去诠释象征性意蕴,在纷繁的意象的汲取中去建构中国化的象征诗学,呈现出独有的美学风范和审美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王维的传世画作《辋川图》谈起,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中有关堪舆意识的学说。综合绘画美学、堪舆美学的审美方式,追本溯源,寻求这两种不同文化门类,其表现方式的共同之处。本文认为,基于中国人朴素的世界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传统文化的方式,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进步、相互丰富,进而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