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以说《野草》是一篇讲道理的散文,不是直出直入地讲道理,而是运用了含蕴婉转的艺术手法;不是把道理枯燥地摆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种子与小草的生动形象揭示出来;不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就丢开,而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去思考,觉得文中所包含的道理深刻。这就是《野草》的艺术感染力吧! 这篇散文虽短,涌动着四层波澜,“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第一层波澜。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回答,结果答案全不对,作者点明答案应是“植物的种子”。虽然把答案点明了,但对于读者,仍然是个悬念。这是本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世界实际上离我们特别遥远。你很难判定这个故事发生在湖南、四川还是江南,只能大致地说,它发生在南方,你也很难判定这个故事的具体年代,好像是清末民初,你更找不出有什么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能与剧中人对上号。所以有人用“不真实”来评价这部电视剧,这说得一点不错。而且这故事还发展得特别缓慢,不仅老年人动作迟钝,年轻人也是如此,这两年迅速飚红为  相似文献   

3.
树立良好的文风,每一个动手写文章的作者要负责任,书籍、报纸、刊物的每一个编者也要负责任.如果把良好的文风比作一棵美丽的花,那么这棵花是由作者和编者共同培育起来的.作者和编者一般合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发生争论.争论常常起于修改稿问题.有的作者说,编者不应该随便修改作者的稿子,编者的修改会破坏作者的风格:有的编者说,修改稿子是件苦事情,没有哪个编者特别喜欢改稿子,只是有很多稿子非修改不可.有人说,应该"文责自负",有人说,编辑部"有删改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知道编者的一些甘苦.我觉得,只要大家想到作者和编者是共同为读者服务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一个好的故事,不亚于一部精彩的电影。故事类节目因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变幻莫测,而深受观众的喜爱,而且因为具有真实的力量,所以更震撼人心。把一个故事讲得好,不仅要有好的叙事技巧,有高超的采访手段,有精妙的故事结构,还要有精良的制作。尤其是后期的包装中,音乐、音效、特技、字幕等包装手段的运用。这些因素运用的好坏,会对一个片子的表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和音响的运用尤其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党的新闻工作一个优良传统。因此,我们的新闻采访从来重视调查研究。一向强调调查研究。第一节怎样看待调查研究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怎样看待调查研究,自然涉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在新闻界有种种说法和看法。其主要论点有三: 一、有的同志说,采访就是调查研究。把新闻采访和调查研究划等号。这也就是说,一切采访活动都是调查研究。二、有的同志认为,记者(通讯员)的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应当说,采访的好,写出了好稿,才是调查研究的结果。否则,采访得不好,没有写出好稿,就不应当说是调查研究。三、有的同志主张,有的采访活动是调查研究,有的采访活动不能说是调查研究。这就是说,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有目的的。我是赞同第三个论点,既不能把一切采访活动都说成是调查研究,也不能以采访得好或不好来认定是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     
《全国新书目》2012,(11):30-33
也许现代艺术较之以往的艺术来说,更具备世界的眼光。有人认为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是现代艺术的起始处,但也有人说是在此前好多年就有了现代艺术征兆,也就是那种反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0年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秩序规范的种子。时间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不过关于现代艺术的特质大抵一致,即那时的艺术家们开始使用一种现代意识理解生活,也都开始敏感地捕捉到一切新的变  相似文献   

7.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8.
净化"交往"     
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马克思断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莎士比亚曾说过:“交不在多,得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此话不是说交少益善,而是说要真交、交真人。哈贝马斯把交往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举办的一些“知识测验”中,有的把《全芳备祖》当做“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或“我国第一部植物辞典”。也有人提出了异义。《全芳备祖》是宋人陈景沂编著的,关于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喉舌论》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神仙可以点石成金,谁没有钱就给他点一块金子拿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神仙给他点了一块金子,他不走,又给他点了一块,他还不走。神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那人说,你给我点那么两三块金子,用完了还不是没有,我要你的手指头!这个故事寓意很深。世界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根本不存在,但有点石成金般功效的思维和方法确是存在的。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什么也  相似文献   

11.
人以群分。我们将经眼的企业家分成三种,标准就是看他把什么放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上:有的老板把资金看得很重,摆上企业发展第一位置意犹未足;有的把钱看作是一种工具,让它服从项目的需要,这就把好项目放在第一位置上了;还有一种连项目都不在话下的,因为他认为得人才者得天下,只要有一批本事通天的人物,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何必盯牢非人性的项目和资金? 说起来,这三种人各有成功的道理,而在实践之中又各有败笔。  相似文献   

12.
我初学写作时,便有一种幸福感,原因是中国已经有了文艺创作的真经.这真经叫做革命的现实主义,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创作方法.其它的方法,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弊病甚多,有的干脆就是专门引人误入歧途的.权威人士谆谆告诫我们,既然有了最好的,就应专心学习,不要再作非份之想,以免陷入泥坑.我绝非不知好歹之人.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虽然有惊无险,毕竟要出几身冷汗臭汗.真经自天而降,满身雨露阳光,我何苦再去寻雨雪风霜.我倒是很同情世界上还有多数作家,依然像无头苍蝇似地乱撞.曾几何时,全国出统一型号的文学作品的现象,使作家厌倦了,让读者唾弃了.改革开放,出现了文学多元化的局面.于是又有人来作奉献了.这回也是真经,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创作方法,叫现代主义.不过这批人背后无靠山,搞不成独霸局面.后来主义越来越多,方法手法各有旗号.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完全可以理解.有人说要意识流,有人说要生活流.有人高叫要尊重传统,有人决心反传统.要情节,要心理,要哲理,要魔幻,要严肃,要通俗……等等,等等.弄得好多作家皱起眉头,问: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参加函授以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有人说不能按上级精神写新闻,而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是搞“遵命文学”;有人说,搞新闻就得按上级精神来,不然抓不住宣传重点,写了也难见报。我比较倾向后一种看法、可又不知该怎样办。战士徐纲要徐纲要同志:我赞成你的观点。新闻是党的喉舌,要写什么内容,要进行怎样的舆论导向,自然要由上级特别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新闻是不能脱离上级精神的。有的人,往往把照上级精神办本同从实际出发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上级的精神,往往是从大局出发的,是符合全…  相似文献   

15.
上海有一名老太太,她和别人上街,明明马路上没车,她却总要把别人拉到人行横道上去。她说,过去她过马路,只要看见街上没车,就随处穿过去。自从她儿子从德国回来,每次总是拉她到人行横道才过马路,就慢慢养成了习惯。她还说,她儿子出国以前,在上海也是乱穿马路的。 德国产品质量好,是世界有名的。他们的产品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呢?光靠最后一道工序加强检验,那是不行的,要靠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人,把每一个零件都做得一丝不苟。我们现在有的人把这种处处严格的人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吴征镒,这位一生与草木打交道的科学家,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92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17.
我们爱写稿的人,常把写好的稿件相互交换阅读,发现有的稿件错字多,语法不通,尤其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不知所云。其实,这些稿件只要认真推敲、多修改几遍是完全可以校正的。对此,有人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有啥关系,反正编辑会修改的。”若问,为啥要把新闻稿写得如此烦琐冗长,回答是:“多提供些材料有啥不好,反正让编辑去删削好了。”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9.
刚办《新民晚报·女性世界》的时候,心里一直不踏实,因为有人说爱看,有人说随便看看,有人说从来不看。有一次,听一个老编辑说报纸,把报纸比作一个百货商场,新闻版面专门出售这里的时鲜货,副刊收集的是各个柜台的精品货,它的特点是杂和精。联想下去,《女性世界》这个专版应该是这里的专卖铺,它的特色是专,它有专门的受用群体。一张报纸如果开设十几个专版,倒也抓住了十几个群体,其实也就抓住了大众。  相似文献   

20.
刘亚辉  马听 《传媒》2009,(2):43
《丑女无敌》的火爆,引起了业内与观众的种种思考。有人说它轻松、搞笑,满足了青年观众对喜剧的需求;也有人认为它描写了时下白领们熟悉的职场故事,拉近了与青年观众的距离;还有人指出,《丑女无敌》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它是风靡世界的《丑女贝蒂》的引进版,原作成功的故事核再加上适当的本土化改编,自然能够赢得时尚一族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