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2.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巨著《战争与和平》在叙事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二是独特的叙事方式;三是哲学论文的插入——叙事的“断裂”。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与《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性文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小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书写藏地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独感和生命意识,在史诗性的叙述中,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这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较为客观而详细地论述了 2 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与苏联战争小说在寓意构造和审美形态上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中、苏战争小说在寓意构造上表现为战时表层直接寓意的“政治———功利”模式与战后深层的非直接寓意的“文化———哲学”模式。如对战争中的生存意识、民族意识、英雄意识、国家意识的强烈突兀和人道主义、历史主义、心灵拓展、世界话语等终极性审美目标的深层挖掘。由于各自的环境差异 ,国情区别 ,政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诸多因素限制 ,中、苏战争小说又呈现出不同的思情趋势、文化意蕴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史诗性”是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五六十年代,史诗性是作家们梦寐以求的艺术品格,但在新时期,史诗或史诗性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新世纪,刘醒龙新作《圣天门口》又回到对史诗性的追求,达到了史的真实性、思的深邃性和诗的感染力的统一,具有一种史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是创作史诗性作品的第一人。他以其系列长篇小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他创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作家本人具有对历史发展的卓越的史识史见;在于他对中外史诗性小说创作优秀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在于他对作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史诗性美学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正是李劼人在史诗性创作上的独立特行,成就了他的创作的独特性,保障了他创作“小说的近代史”的成功。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创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7.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的现代性想象的原因,使得战争文化思维和宗教逻辑具有了互通性和可转换性。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8.
李枫  刘慧敏 《教书育人》2009,(7):111-112
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在文体上都呈现出散文化特征。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人物的刻画、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及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实现的原因,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双重现代性想象规则和宗教逻辑具有互通性和可转换性。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11.
中日韩三国都有反映“万历朝鲜战争”的小说。这些小说对“万历朝鲜战争”的描述有同有异。首先各国小说都描写了战争的性质、爆发原因和结局,但是对战争的理解有所不同。小说作者都立足于本国的立场,基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观点去描述这场战争。因此,这类小说不可避免带有政治性和时代局限性。比较分析中日韩三国的相关小说,揭示中日韩三国对“万历朝鲜战争”的主流认识与态度,并提出此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古代欧洲原始小说脱胎于历史散文 ,在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中辑录的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就已经具备小说的基本特征 ,可视为雏形的希腊小说。古代欧洲原始小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以故事为中心的小说建构格局、“一线串珠式”结构、现实功能指向弱化和人生关照的时间两极化倾向、虚化的时空概念  相似文献   

13.
叶兆言是当代一位比较独特的作家。他小说书写的内容包括“夜泊秦淮”系列、“抗日战争”系列、“文革”时期的农场学校、当下中国的城市乡村系列。无论是表现现实人生,还是书写历史存在,亦或探讨人类本真,他的小说都表现为一种无望且又沉重的苍凉之态。这是因为作家记写的故事多与死亡、失败、背叛、战争联系在一起,故事内涵充溢悲剧性;在表现手法上,借助诡异的情节设置和充满了黑色意绪的语境氛围传达出变态、怪诞、压抑、死亡、恐惧的意蕴,表现人类无可逃脱的生存困境。所以小说里到处都充溢着无望且又迷茫的黑色感觉,笼罩着独特的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14.
李吉力人以其长河小说力图再现中国近代历史 ,其独特的与其他 30年代多数作家气势恢宏的史诗性小说不同的模式 ,在现代文学史诗性小说的表现形式上无疑是卓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偏重于主观抒情;在体上具有模糊性,通常表现出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  相似文献   

17.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行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祚话和消解在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不是以某个主角为中心来叙事的。他的叙事文本,是对多个主角在真实的和虚拟的语境中同时进行叙事的,而主角也是由历史性人物和虚构人物系列组成的,叙事结构的这种多重性使得叙事文本具有史诗性规模。这种史诗性规模在《静静的顿河》卷六后半部分开始缩小,由变化趋向单一。文中进一步考察了文本中的叙事时间,借助这种考察阐释了小说文本的诗学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传统“红色经典”小说对革命历史“史诗性”的追求与塑造,被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解构与颠覆,通过对小说《草生草长》解析,本文展示了新历史小说独特的视角和重视“人”的另一重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