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对目标语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林语堂翻译性写作的代表作之一,Moment in Peking中国文化的描述正是林语堂创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表现,他既是作者又是译者。他既尊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突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境。其中女性形象的表达受到英语语言文化和形式的操纵,但保留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且对英语起到了文化构建的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性写作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作为一种创作性文化活动,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成为误译的发生场所.文化间性强调文化间性特质,关注意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文化间性作为透视文化的新视角,使误译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文化间性实际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辨证思维,误译作为文化现象得到辨证的解读,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不同文化间互相交流的载体,翻译总是在一定的语境及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本文针对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跨文化交际间的习语翻译,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化翻译研究是理论与路径语境化的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内涵修辞上的内容,不仅仅是把中文翻译成和谐的目标语,更多的是通过外语词际间联系的严密性体现翻译思维的再构建以及优化的还原性。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文化精髓无疑是把中华文化推广式地传递出去,特别通过中华深厚的饮食文化作为载体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中华饮食具有"抒情"功能,正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从而构建出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通过翻译和文化思维的再构建传递出的信息的最理想化便是能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探索,达到目标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基本认识和思维方式是"唯象",中医典籍中隐喻等比喻辞格极为普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中医的隐喻翻译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认知,牵涉到汉语和英语以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转变。本文试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隐喻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明燕 《考试周刊》2009,(38):120-122
翻译界对外事翻译中出现的大量中国英语这种现象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有利于中国特有文化的传播,有些学者认为部分中国英语不符合英语语法,不应采取。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翻译中中国英语的存在是必要的:1)翻译中的文化现象是不容回避的;2)中国英语可以填补中西文化空缺,使外事翻译更加准确;3)中国英语符合目前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1.
“英语热”在中国多年持续不衰是事实,翻译人才紧缺也是事实。这是由种种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造成的:以为懂一点英语就能作翻译;把英语当作知识或简单工具来掌握;为考试而学英语;不重视翻译与翻译教学。全社会要提高对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英语考试应测翻译能力;英语教学中既要英语思维,也要“翻译思维”;建设翻译队伍要抓“正规部队”,也要抓“游击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媒体也从传统纸质媒体朝着多媒体发展,传统英语文学翻译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根据英语文学翻译存在的思维问题,探究了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应用策略,以期使英语文学翻译更契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特点,提高我国获取西方文化、思维和理念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受传统西方哲学影响的英语在其产生,尤其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处世哲学也对汉语的产生及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因此作为两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就不仅仅是词与词、句式与句式之间的转换,更主要的是两种思维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翻译在双方语言融合、交流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文化的交叉感染与巧妙互动,是文化的交流。基于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的差异性,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着诸多文化差异因素。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只有重视这些文化差异,透彻各国文化渗透下的翻译理论与习惯,才能做好商务英语翻译。本文将基于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索出有效性的翻译策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余华的作品《活着》就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分析白睿文如何在文字和文化间穿梭自如,使其翻译作品既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又适应了读者的文化心理。相比"言语交流",白睿文更看重译者的"文化担当",他的翻译作品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6.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书面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型,也是英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理解和运用这种句型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文探讨了英语无灵主语句的形成原因、类型、句型特点以及翻译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无灵主语句,避免汉语的负迁移,形成英语思维模式,使语言表达更地道、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英语热”在中国多年持续不衰是事实,翻译人才紧缺也是事实。这是由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造成的:以为懂一点英语就能作翻译;把英语当作知识或简单工具来掌握;为考试而学英语;不重视翻译与翻译教学。全社会要提高对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英语考试应测翻译能力;英语教学中既要英语思维,也要“翻译思维”;建设翻译队伍要抓“正规部队”,也要抓“游击队”。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而且中西方文化之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翻译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如果不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就很难做好翻译。本文主要从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谚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语言的精华。而如何正确地理解谚语则牵涉谚语的翻译问题,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迁移,更是跨文化间的交流,而文化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翻译。本文从谚语的定义和特点入手,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来探讨英语谚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典籍的英译已成为大势所趋。对翻译方法的采用,翻译界一直莫衷一是,但大体的翻译策略依然是围着异化和归化展开的。在如今的世界文化大融合中,彰显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采用厚翻译与中国英语相结合的翻译手段,而由此可能会导致的读者接受性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