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20年刊行的《海录》,是中国现存最早介绍世界各国概况的著作。作者谢清高在其书中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海外近代法律的一些概况,并引介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法律新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2):2-F0002
谢守成个人基本情况 谢守成,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大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副理事长、《高校辅导员》杂志编委、中南高师院校就业联盟理事长、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高校校园文...  相似文献   

3.
赵国强 《文教资料》2005,(33):108-10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金开诚先生的散文《漫话清高》。清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较为独特的概念。金先生以通俗活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阐述了清高的内涵和古人评判清高者的标准,分析了历史发展中清高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文章穿越古今,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笔质朴而洒脱,很多见解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作者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保留一点清高的观点,更是发人深省。从教学角度看,这类说理性散文情理复杂而深刻,阅读时首要问题是理清作者的观点。只是,我在拜读《漫话清高》时,总觉得金先生的思考广则广矣,深则…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他以为的“逍遥”即是“无所待”,因而引起众人反驳,说这是“唯心主义的诡辩”,因而对他的观点予以消极评价。我初读《逍遥游》,对庄周老先生的“无所待”并不认同。比如说,庄先生先言万物皆有所待,都需要条件才能生存。到后来却说,自己追求无所待。怎么追求?难道还能不生存吗?再读之后,且把唯心主义放在一边,庄子所说无己、无功、无名,与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避世、清高,都是为自己找一份逍遥,而与当时世俗相悖。然而,在《漫话清高》中,学者金开诚说历史赋予“清高”的附加含义中,欲清高之“实”与“名”兼得,不仅不…  相似文献   

5.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林黛玉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也是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人物。对林黛玉,新旧红学家们早有种种肯定或否定的评说,红学发展到今天,否定林黛玉的论者已经很少见了,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追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当代红学研究者们对林黛玉形象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在有些人的眼中,林黛玉却是不可爱的。作家刘绍棠在《十读红楼》一文中就提到当年他们同宿舍的人从婚姻的角度来谈《红楼梦》中的女性,有喜欢王熙凤的,有喜欢薛宝钗的,却没有一  相似文献   

7.
李承鹏,曾经的知名足球评论员,现在的文坛"新人"、网络意见领袖。顶住压力揭露中国足坛黑幕,引发2010年中国足坛扫黑风暴。出版作品有《甲A十年》《中国足球内幕》《寻人启事》《李可乐抗拆记》等。女有赵薇,男有李承鹏,皆以"大眼"闻名于世。"李大眼",绰号虽不雅致,但李承鹏安然受之。电视剧《武林外传》中有一男角儿叫"李大嘴",电视剧《乡村爱情》中有一女角儿叫"谢  相似文献   

8.
长荣 《文教资料》2001,(3):34-36
从清末一个士大夫家庭,以科举八股为进身之阶的环境下,逐步跨进新文化运动,直到后来尖锐批判他老师辜鸿铭和刘师培为封建文化守灵吊孝,这不能不说谢无量是新文化革命的勇士。鲁迅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都曾引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诗经研究》、《楚词新论》来批判文坛上的“八股作风”。1923年谢无量《平民文学两大文豪》(后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罗贯中与马致远》),鲁迅评价“……于谢无量《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第一编知《说唐传》旧本,题广陵罗本撰;《粉妆楼》,相传亦罗贯中作,惜得见在后,不…  相似文献   

9.
方舟子 《科技文萃》2005,(12):10-13
不是要转你的基因 反科学组织在中国的代理人有意煽动民族自尊心,声称欧美企业对中国实行歧视政策,暗示欧美各国把自己不敢吃的转基因食品倾销到中国来.事实上,美国不仅是世界上转基因食品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食品中,大约60%~70%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且不做标记.美国人显然不重视这方面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0.
彭光品 《学语文》2007,(2):23-2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所选的《漫话清高》一文,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开诚教授撰写的一篇随笔。在这篇文章里,金先生以“漫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列举了十数位历史人物,引用近十处诗文,材料丰富,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然而白璧微瑕,有些列举和引证不规范或不确切。笔者不揣冒昧,对其中五处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之俗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到欧洲访问,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邀请我到他家书斋做客。在交谈间,马先生说到,欧洲人最早接触中国文学是《三言》。欧洲人知道冯梦龙比曹雪芹早了好几十年。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1,(Z2):70
谢冕,193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福建福州人笔名谢鱼梁。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诗探索》主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按照作者思路教学,教者轻松,学者愉悦,一石二鸟,低耗高效。《漫话清高》也适合这种导学方式。"穿衣服抓领,戴帽子抓顶。"教学《漫话清高》,扑面而来的问题就是何谓"清高"。  相似文献   

14.
任钧的诗论     
<正> 在我国三、四十年代诗坛上,任钧是一位活跃的诗人与诗论家。他原名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森堡等。一九○九年十二月生于广东梅县隆文乡文普村。中学时代,任钧就对诗歌创作发生浓厚兴趣。一九二九年秋到一九三二年上半年曾留学日本。虽然一九三○年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他远在东瀛,但由于他是二十年代后期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的成员,而太阳社的成员,当左联成立时,全部参加了“左联”,所以他在东京也成了左联的一员,与叶以群、谢冰莹等人成立了左联东京分盟,开展革命文艺活动。一九三二年九月,他和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几十年来,他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播种耕耘,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后出版了《冷热集》、《战歌》、《后方小唱》、《为胜利而歌》、《战争颂》、《发光的年代》等诗集。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任钧从三十年代初起就从事诗歌理论批评活动,一九四六年曾集成《新诗话》一书出版,奠定了他作为诗论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周易》学说发展到汉代,形成以“象数”学为主流的学术趋势,《易》家必本于卦象爻象以立说。至三国魏王弼(字辅嗣)作《周易注》,力扫“象数”之弊,独标以《老》、《庄》玄理说《易》的新风,于是“象数”《易》学渐衰,而“义理”《易》学日盛。历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王弼“扫象阐理”的《易》说几乎笼罩整个学术界,虽东汉大儒郑玄的《易注》也不能与之抗衡。 到公元七世纪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敕命孔颖达等人主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正义》采用王弼、韩康伯注本,孔颖达为之作疏。王弼《周易注》原只涉及六十四卦经文和附于各卦的《彖传》、《象传》、《文言传》,而《系辞》以下诸传不注,后有东晋韩康伯承王弼之旨续注余篇。由于孔颖达《周易正义》选用王、韩旧注为定本,唐代开科取士的《易经》教科书,即依此为准,遂使王弼以“义理”为主的《周易》学说在此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王弼《易注》开始盛行的东晋期间,为之续注《系辞》以下各篇者,有谢万、韩康伯、袁悦之、恒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爱、顾欢、明僧绍、刘(王献)等十人(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吴承仕先生云:“自元嘉以来,王《易》盛行,独阙《系辞》以下不注。故自谢讫刘专注《系辞》,皆继辅嗣而作,其同以玄远为  相似文献   

16.
黛玉与秋     
我可以拿宝钗喻冬,可以拿湘云喻夏,可以拿李纨喻春,却独把秋留给了你,黛玉。秋,给人郁郁寡欢的感觉:不寒而凉,不温且冷,像一曲《秋声赋》汇集了中国文人千年的清高  相似文献   

17.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18.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六年,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问世,是文学史领域的革命。要认识这部重要著作的意义,首先应该了解当时文学史领域的状况。二十世纪前,我国没有一部文学史著作,倒是日本人较早地写了一些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九0一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也还是英国人翟理斯(A·G(?)es)用英文编写的。到了一九0四年,林传甲才写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文学史,但仍仿照日本汉学家笹川种郎的专著,类似“国学概论”。在“五四”前,只有曾毅的《中国文学史》(1915年)及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较著名。上述  相似文献   

20.
陆文夫 《小读者》2013,(7):32-34
【顶级亮相】陆文夫,江苏泰兴七圩人,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1955年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在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畅销海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