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2.
我是军工企业的工会干部。过去虽然也写过一些稿子,但那只是凭着老三届的文化底子,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由头?行话术语全然不清楚,自从去年订了《新闻三昧》后,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当我如期收到后,非得一口气阅读完才行。因为我太需要它了,把它当成自己写作中的字典,那里边有浅明易懂贴近我们通讯员的经验介绍,也有较深层次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把一部分人的小说创作,称为“私小说”。这个定义,无非是把那些读不懂的小说、个人渲泄的小说归结在一个范畴里,提醒读者们可以关注它也可以不必去关注它。直话直说,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读不读小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写不写小说,对于我来说却十二分地重要。从我打算写小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遭遇了无休无止的忙碌和辛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当他开始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曾经如此地惊奇于“书的魔力”,以至对着阳光张开书页透视,想寻找出其中是否真的藏着什么神奇的秘密,否则为什么能叫人这样着迷? 我在读着众多伟大作家的作品时,则有另一种感受:在这些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大师所创作的小说里,它们令人惊叹地反映了多么鲜明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个性啊!但真正优秀的艺术又是没有国界的,它能为全世界所理解和接受,它是  相似文献   

5.
王冉 《报林求索》2012,(2):56-56
<正>尽管韩寒可能很早就开始写东西,但我真正开始关注并欣赏他是08年以后的事。那都是因为他的博客,而不是《三重门》,我以前更从未知道作文比赛这么萌的事他也干过。或许是因为他的小说我看得不多,我个人感觉韩寒的  相似文献   

6.
金岳霖趣事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8.
读书     
我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但这一点我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作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以及这些书对我的影响:我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这篇访问蒋筑英的导师王大珩的专访,不是写在蒋筑英病逝的时候,也不是写在全国刚刚开展学习蒋筑英活动的时候,而是写在事过几十天之后(载1983年1月10日北京晚报)。但是它仍然能吸引着读者,并且成为同类报道中较有影响的一篇。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吗?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作者的新闻敏感。作者没有在专访中写上一段王大珩学习蒋筑英的感想,也没有让王大珩去追述一段蒋筑英的往事,因为这类文章王大珩自己就不止写过一篇。作者把自己的视线转向人们尚未充分重视的问题上,这就是随着学习蒋筑英活动的深入发展,如何把对蒋筑英的痛惜之情转化为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力量,推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而  相似文献   

10.
不知道别人怎样,我在自己不太漫长的阅读生涯中,已经渐渐将文章主观地类分为二种:一种是为别人写的,一种是为自己写的。或许这两类文章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但是,我倒是酷爱阅读那些毫无功利目的的写作者的文章。这当然不是人们日常阅读的主流,但这种阅读却是高尚纯洁的阅读。挚情真性地写作与任性率情的阅读,这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精神娱乐,同时,这或许是永远的彼岸,但这正是我们应该孜孜以求的。  相似文献   

11.
文不对题     
新闻同业们希望我谈谈写评论的方法或经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我虽然写过一些评论,但从来没有研究过评论的写法。我写的评论绝大多数是匆匆忙忙赶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逼出来的,有的是气出来的,不但文字粗糙,内容也不那么四平八稳。尽管自己力求准确公允,但水平所限,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阅读的趣味,大约总是各有不同的。有人喜爱情节,因而兴趣在小说;有人好作玄思冥想,时有感情溢出,所以属意于诗或抒情散文;有人精于穷究事理,故而对学术文章较有兴致。我自揣于以上诸种似乎都不象。不过,对于小说我也确曾迷恋过一阵,那约莫在20多年之前。后来,马齿徒增,阅读  相似文献   

13.
畅销书的市场理论和实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销书各位并不陌生,或者是阅读过,或者是研究过、评论过,即使是你拒绝阅读它,本身也已经与畅销书发生了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指单本畅销书,而我今天要讲的则是畅销书群体、畅销书现象、畅销书机制以及畅销书运作中的一些商业行为。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有的曾经拥有过畅销书梦想,比如余秋雨写了一部《文化苦旅》,就有人想写一部《经济苦旅》,韩寒写了一部《零下一度》,就有人要写一部《零下二度》;有的则想过要投资文化产业中畅销书这一板块;还有的则想经营畅销书,因为畅销书是印钞机,在商业社会中能带来巨大利益。这些都是在畅销书的阅读环节或…  相似文献   

14.
这个阿城,陈平原先生在某一场合对他的介绍是:阿城先生一部《棋壬》“遍地风流”。但诸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是,阿城先生写小说之前是个画家(他是大画家范曾的学生),写小说之后是电影制作人,他还组装过汽车等等。我读阿城的小说,看他把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似乎不着一力,却处处藏有机巧,机锋毕现,常常是读得无话可说。而这本薄薄的《威尼斯日记》,更是随翻随喜,每每都要恨他写得太短。  相似文献   

15.
女作家     
洗衣服的时候,我反思:这几年我干嘛了?我的沮丧因为一个叫尚爱兰的网络作家。年纪不轻,可那文字真的好,不是一般的好。看着看着我的后背跟鬼摸过似的一阵发凉,看看人家吧,人家也是女人,真大虾。瞅瞅自个儿那衰样儿,我恨不得立刻坐到电脑前,把那20万字的还搁在硬盘里的小说全删了扔进垃圾箱,然后重新写一遍。重新写一遍?不敢,说说而已,谁那么傻呀,我又不是林黛玉,也没有要死的意思。只是想到那20万字的东西,我就觉得如骨梗在喉。去  相似文献   

16.
客:据说,读过李修文第一部长篇小说《滴泪痣》的人没有不哭的,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数度哽咽”,你呢? 主:小说出来前,修文跟我说过这话,后来上了几家报纸的访谈录。我当时就笑着说我不相信——对他,尤其不相信,因为编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心都碎了》,压根没有发现任何“催泪”的成分,反而在他的对经典、对世俗生活的解构圈套中有些晕头转向。仔细看报道,有名有姓边读边哭都是小说的第一批女性读者,包括责任编辑。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也不怀疑她们作为作家的好朋友在表达阅读的原初感受时的真诚度;也从不认为我就比别人高明,或者是不是比别人更冷静,更克制,更知道小说的游戏规则。我对自己的哭没有信心,是不相信现在的小说还能有这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能自已,又在自已之后骂一骂自己。我最后一次面对小说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哪一部?那太遥远了。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能肯定《滴泪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9.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城市的阅读状况,通常不在于这里搞了哪些颇具创意的读书活动,尽管这是很热闹很有面子的事情,也有助于全民阅读的发动和开展.可说到底,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的一种活法,一般来说不能靠那种一曝十寒的活动来支撑.真正能够支撑城市人的阅读生活的东西,在我看来,一是书店,二是公共图书馆.前者属于市场行为,后者则是城市的民生,是公共福利.前者正面临市场经济竞争和网络书店的挑战,我曾就此写过文章发表过意见.后者却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财政经费投入陡增.人们都希望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