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公文标题是公文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重要依据.要实现公文标题的规范化,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件事,概括地说就是"五忌"、"五要":  相似文献   

2.
如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以地方方言的形式来播报新闻的现象,像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一夜之间,方言仿佛成了保证收视率的"圣言".  相似文献   

3.
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讲“民话”有助于发挥公文服务于人民并为其造福的作用.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文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治公文文风的一个突破口.讲“民话”应当务实抑浮、贵直忌曲、尚易戒涩、求鲜弃腐.  相似文献   

4.
萧伯纳曾经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要是他能够活到20世纪60年代,要是他能够读到中国人写的公文,也许就不会将公文当做首要的抨击对象了。  相似文献   

5.
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选定期限内《国务院公报》刊载的国务院批复类公文进行统计,分析"批复"和"函"作为批复类公文的使用频率、文种选用、结构特点和语言要求,对"通知"能否作为批复类公文进行商榷,引导和推动对批复类公文处理规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公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和常见病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语言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公文特色的规范化的语言体系.它不是专指某一篇具体的公文,而是从众多的公文成品中,抽取其本质的语言要素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所有公文语言本质的属性,成为每个公文撰写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7.
叶志展 《今传媒》2012,(10):116-117
新闻界有这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说的就是"采"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现场,记者与采访对象是通过口语(有声语言符号)、形体语言(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信息传通,故把口语与形体语言归纳称之为"形声符号"。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运用口语、形体语言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点,生动再现新闻现场,且它们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说新闻”节目的语言形态与“播新闻”及日常口语存在明显区别,呈现混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语言形态的差异使得“说新闻”节目的语言规范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与“播新闻”语音评价重点的分歧、词语选择的不同及句式使用倾向的差异等方面。此外,方言类节目的规范宜采用“限时限量限域限倾向”的限制性引导。  相似文献   

9.
高水平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然而,笔者在传媒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里常遇到类似“对我的帮助十分深厚”“特别得味道鲜美”等语言现象.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的测查标准以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为评分参照系,而这类语言现象与方言词汇、语法无关,主要涉及普通话内部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在测试中基本不扣分.尽管如此,它们反映出传媒专业学生还存在一些口语表达问题,本文称之为“口语表达缺欠”.笔者从2010年和2011年传媒专业学生的测试说话项录音资料中抽取样本,分析归纳出五类口语表达缺欠: (1)词语使用不当型; (2)语法病句型;(3)语义病句型;(4)语用病句型;(5)复句病句型.本文例举其中常见的表达缺欠,并对传媒专业口语表达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述句、祈使句是构成公文的基本句类.公文一般不使用非主谓句.公文在部分以动词为中心词的句子中,有时会减省主语,形成主语省略句.公文中独立成分置于句首、用来表示信息的来源的用法比较常见.公文中介词词组充当状语经常作提前成分.公文使用总说语已经不多,使用分说语却很常见.用"为此"连接公文发文缘由和发文事项两个层次,是公文句法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体理论的角度 ,探讨了公文在其特定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使用语言材料的特征体系。公文语体要适应这一体系的要求 ,才能强化公文的表达功能。公文语体特征的探讨 ,有助于公文语言、公文写作在理论、实践和教学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①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书业内外     
一套书振兴了一个学科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由于经费等原因,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推广起来很困难。而被誉为“20世纪汉语方言学界的一件盛事”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出版,无论从保护文化遗产,还是推动汉字研究、推广普通语、研究汉民族发展史等方面,方言作为“活的口语”和“地方文化的镜子”,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14.
方言有妙语,得者文气新.翻阅众多报纸,方言词句在特写、通讯等新闻稿件中被频频使用,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眼球. 方言是群众的语言,也是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把适当的方言词句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那么,新闻语言就会鲜活起来,新闻就会"悦读"起来,无疑有利于烹调出适合读者口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5.
公文修辞品格的特殊性是公文语言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文修辞品格的特殊性决定于公文语体、公文主旨、公文语境的特殊性.公文修辞品格的特殊性的特殊性体现在公文词语的锤炼、公文句式的选择、公文修辞格的使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1941年开始,胡乔木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粉碎"四人帮"之后协助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胡乔木对我党秘书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这得益于其公文语言的准确性,正因为其公文语言的准确性而获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赏识。  相似文献   

17.
周啸天 《东南传播》2021,(11):110-112
吴语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承载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在吴语逐渐面临边缘化的传播困境下,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的兴起使得吴语方言重新绽放活力.吴语短视频创作者通过口语、文字、标签、位置等多重符号的组合加工,运用脱口秀、说唱等流行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江南地区不同风格的方言短视频作品,建构起江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意象,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形成了"想象的地域共同体",为吴语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胡峰  李欣阳 《声屏世界》2016,(10):36-37
口语表达能力就是主持人语言的功底和能力,是一个主持人综合能力的外化.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能说又能写,即兴来时能"妙嘴生趣"的全能型主持人.  相似文献   

19.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20.
一、方言节目:多元文化语境的产物语言学相关研究表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这说明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方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每一种形式的方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