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2.
【原文】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  相似文献   

3.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  相似文献   

4.
秦亡之际,“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然而,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战胜了“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项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原因何在?刘邦曾自我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我们认为,善于用人确实是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对刘、项的用人得失作一番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楚汉相争成败之因。一、唯才是举和苛礼唯亲的用人原则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是尚礼行,还是赏功能;是唯贤,还是唯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用人原则。楚汉相争中,在用人原则上,  相似文献   

5.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不无自得地说:“夫运筹帷崛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战必胜,政必职,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职天下也”~①单从这段话一般人可能认定刘邦有求贤似渴之心,虚怀若谷之魄,实际上,刘邦有较强的猜忌之心,他所称许的这左臂右膀,韩信被强加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今后世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良相萧何虽得以善终,但他为保全名位而屈身事上,从家人、家产的丧失到买地自污,用人格上的自我侮辱来委曲求全,让人觉得窝…  相似文献   

6.
“吾不如”     
戴荣里 《老年教育》2011,(10):20-20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段话可以说是刘邦知人善任、一统霸业的重要经验总结,其中的“吾不如”既坦露了刘邦得天下后的愉悦心理,也彰显了他当时谦虚大度的态度,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古人很早就懂得用人所长的道理。《史记》中记述了刘邦的一段话,总结他之所以成大业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无数历史经验说明,凡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都能正确地用人。从当前情况说,一个单位能否取得较大成绩,关键也在于领导者能否用人之所长。为此,本文简要介绍用人所长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6年十月,秦王子婴“素一车白马,系颈以组”向农民军交出象征皇权的玺符节,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两位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的杰出的领袖——刘邦和项羽,开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逐鹿。楚汉战争中,刘邦屡战屡败,然而却由弱变强,终于一统天下,即位于氾水之阳。成为延续二百余年西汉王朝的开创者;项羽屡战屡胜,然而却由强变弱,终于目刎乌江。对于出现这种历史结局的原因,项羽在仅存二十八骑、走投无路面临灭顶之灾时,曾将之归结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在登上皇帝宝座后不久。置酒洛阳南宫,也急不可待地与臣下探讨“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的  相似文献   

9.
<正>古典名著《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极高的史学、文学、人文成就备受历代人士推崇,对思想品德教学大有裨益。高祖点将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作《项羽本纪》的目的之一,即着眼于对得天下失天下之原因的探究。但通常高中语文教材所节选的《鸿门宴》部分,多至"立诛杀曹无伤"而止,从而使项羽、刘邦两人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及史公写作本部分的深意,大多蔽而不明。  相似文献   

11.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①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相似文献   

12.
运筹帷幄     
《小学时代》2015,(Z2):63
刘邦当皇帝后,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有两位官员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好侮辱人,陛下仁厚,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大家同享荣华富贵。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高坐龙椅,特别高兴,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去天下?"群臣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刘邦听后微笑着说:"众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拥有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人中豪杰。"刘邦在提到他最得力的三大干将时,把张良排在首位,可见张良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打下江山,刘邦对有功之臣依次进行封赏。首先是韩信被封为  相似文献   

14.
范增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项羽集团中,范增是一个重要人物.特别是在鸿门宴上,范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宴会前,他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宴会上,他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继之又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后,他拔剑击碎刘邦送的玉斗,气得大骂项羽.对于项羽的成败,他比项羽本人还要着急.  相似文献   

15.
[阅读训练一] 举火求贤 [原文] 齐桓公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日:"宁威,卫人也,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问之而固贤,用未晚也."公日:"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①.以其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②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为卿. (摘自李贽<初谭集>)  相似文献   

16.
蔡伟 《科技文萃》2005,(4):115-119
大风起兮云飞扬:帝国初年的艰难 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刚刚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汉高祖刚即位时,在当时首都洛阳南宫的一个庆功宴上,曾与手下功臣将领讨论过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问题.在他看来,成功失败,全在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此三人乃天下豪杰."  相似文献   

17.
在西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勋最为卓著。司马迁说他“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①刘邦对韩信的才干和功绩曾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韩信为“人杰”,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②。在楚汉相争中,韩信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东汉王充说:“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奇,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  相似文献   

18.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