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节奏,寻求变化。清代林嗣环撰写的文章《口技》中"口技者"表演的口技之所以产生那样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与表演者恰如其分地演绎口技的节奏变化分不开的。总览全文,《口技》的行文结构与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的开篇和收尾都有相类似的静态场景描绘。先看两段文字: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  相似文献   

2.
《口技》一文紧扣文眼“善”,形象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多变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令人拍案叫绝。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令人称绝——这描摹的艺术不仅指作者对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也指作者在描摹中所驾驭的衬托艺术。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绿叶衬花花更红。《口技》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人  相似文献   

3.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4.
口技,俗称隔壁戏,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曲艺形式之一。本篇描述的是一次口技表演过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我国传统曲艺的精湛技艺,从而更加热爱放射着灿烂光辉的民族文化遗产。就本篇所写的具体内容来看,社会意义并不强烈。但是,它在艺术上颇具匠心,文虽简而笔法娴熟,事虽约而技巧高超。其艺术创作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口技,在音像艺术十分丰富且又普及的今天,似乎不太引人注目了,但在明清时代乃至新中国初期,却是雅俗共赏、颇受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口中能模拟出各种声音,简直和魔术一般,叫人莫名其妙而又兴趣盎然。林嗣环的《口技》极有成效地展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精彩卓越的技艺,令读者惊叹不已。然而,叫人赞叹的不仅是那位民间艺人,更有写下这篇妙文的作者。文章虽短,可学的技巧却不少。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更忌平铺直叙,艺术表演也是这样。口技的表演者与《口技》的作者都精通此道,以波澜起伏的结构吸引并振奋了听众和读者。文章开头点明“有善口…  相似文献   

6.
武霞 《陕西教育》2008,(7):69-69
.一、说教材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说教材 《口技》是一篇笔记体小说,记叙的是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用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300年前的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全文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写起,交待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中间主要记叙两个精彩的场面,一是一个四人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火灾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记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身临其境,令人叹服,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即使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口技》一文,系明清散文之名篇佳作,其结构谋篇精致谨严,行文言辞清新脱俗,尤为可贵者,所状口技艺术几达化境。张潮《虞初新志》称赞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在很长时间里,它都入选我国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人文读本,由此更加风行流传。口技与哑剧是中国两大著名的传统杂技节目。哑剧主要用表演者的动作来模拟事物,抒发情感,禁出声音,独具妙趣。口技则禁用动作,表演者主要用声音来模拟事物,古时称隔壁戏。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谓:“隔壁戏,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内,惟有扇子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  相似文献   

9.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11.
“隔壁戏”与滑稽说唱与相声艺术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始于明代而到清代已遍行南北的“隔壁戏”。这是一种以口技为主的说唱伎艺。清代人认为相声就是口技或“隔壁戏”。康熙时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注说: “口技,俗名相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一口做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乾隆瞿灏在《通俗篇》中也有近似介绍: “今有相声技,以一人做十余人辩捷,而言不少杂。”嘉庆《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云: “莫说南人辩北音,瞽儿词调朱分明,张来布幔  相似文献   

12.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艺术。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生动。口技运用在教学中,能够训练幼儿的听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阔其思路。听一听算一算计算课一般多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而恰当地运用口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  相似文献   

13.
朱红 《课外阅读》2010,(8):160-161
《口技》讲述的是三百年前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文中的表演者用口中各种不同的音响,为观众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5.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16.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17.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18.
林嗣环的《口技》艺术地抓住了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美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及救火的  相似文献   

19.
[单元概说]本单元由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组成。从体裁上看,《桃花源记》是古诗《桃花源诗并序》的“序”。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口技》,既可以把它当作摹写口技特点的说明文,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孙权  相似文献   

20.
口技史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古代称做“相声”,乃取仿声之意,并非现代以逗捧为情事的曲艺相声。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以摸拟各种声音的酷肖、逼真为其特征。有关口技的资料,东鳞西爪,断章残片,至今无人整理,是为憾事。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有一批善于“鸡鸡狗盗”的门客。田文的一段历险生活,还得救于这些善口技的门客。史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孟尝君的才能,亨誉六国,秦王拟招为丞相,纳为己用,并设法将田文弄到了秦国。后来,由于权臣樗里疾的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