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中心问题。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转型的核心在于向何处转、如伺转?转型的本土思想范式和理论资源在哪里?因此,建构现代性转型的本土化思想范式和理论资源就成为极为关键的核心问题。山东社科院的青年学者,房伟先生的论文集《批评的表情》,通过对鲁迅、王小波及当代文学文化进行追寻、阐释、批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生过程中,有一种情形颇值得玩味:即使在那些看似激烈反传统、看似主要依靠移植的思想观念中--比如科学--仍然以某种方式"旧瓶装新酒",依靠中国古代传统并且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科学观的某些特征或许可以启发人们反思对西方科学观的通常理解.这样的反思同时内在地要求反思中国现代思想研究的习见范式.若非如此,我们将很难看到,中国现代精神传统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个试图接近于西方现代又"走样"的中国现代思想,而在于:在一场规模宏大的"思想实验"运动中产生了一些有别于西方现代的另一种可能的新世界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理论的传入使京派批评成为20世纪30年代各批评流派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批评,作为京派批评的代表人物,李健吾的印象式批评最能体现审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传统批评的改造和影响。李健吾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多元整合表现在,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现代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法家思想与易经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然而人们对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既与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导有关,还与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识有关,又与现代中国学界无意识地受到了西方思维范式的支配有关。易经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性影响至少包括哲学思维、政治统治观念以及犯罪及刑罚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经历了三阶段:通过作者来理解作品的作者中心论,通过作品文本自身来理解作品的文本中心论,通过读者接受来理解作品的读者中心论。这三种范式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批评形态为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本中心批评范式在立足文本形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构成了强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理论范式的变革、扬弃以及当代理论的多元化走向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佳宾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81-83,90
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8.
心理测评思想和手段起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心理学者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随着我国学者对心理测评研究的不断深入,西方测评的思想和手段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的问题逐步显现。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一方面探索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测评手段,另一方面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使其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为此,心理测评的中西方融合逐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理论研究从政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范式转向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弗莱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随着我国研究者对西方文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弗莱研究进入发展期,批评方法日趋多元,研究视野日益开阔;进入新世纪,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的渗透下,弗莱批评理论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而在与我国本土批评语境结合的过程中,弗莱的批评理论和思想也日益成为我国研究者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学"批评之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目前我国文论界占主导地位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理论,对这种理论,当前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比较大的论争,人们提出了各种很有见地的观点。这场论争既推动了学术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反思,又促进了当前学术界对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思考。因此,梳理这场论争中发现的问题,发扬学术界的真知灼见,对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我们冷静反思,发现现代地理德育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德育思想观念方面。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其德育思想和智慧,可以正确把握现代地理德育的内涵和特征,从而完善现代地理德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此引领整个教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意识形态经历了原始崇拜、宗教皈依和近代理性一元等几个阶段。在20世纪,一元意识形态遭遇了合法性危机,甚至有学提出意识形态的终结问题。然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也蕴含着合法性希望,那就是多元宽容、“家族相似”性、双赢互利、突出民族和化特色,并辅之以程序正义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学在创作水平上与古代文学难以相比,但在推动社会变革上却有此前文学难以企及之处,个中缘由为近代知识分子将社会变革的重任假学术和意识形态之手赋予文学,形成“学术———意识形态———文学”这一文学生成模式,与古代文学纯个人抒写绝然不同。典型的近代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功名与初步的西方文化素养,秉持“援西入中”学术观念,传统儒学“经世”意识被赋予新内涵,推动近代“子学”爆发,“实用”观念因之成为意识形态核心要素,对近代文学生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   

19.
王峰  张洁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2):125-128
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有理论依据和真实的呈现。在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可能走向上。要把“宪法”的和“包容”的爱国主义,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充分利用“大事件”的平台,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理性“爱国”,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凯·尼尔森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兼容,却对艾伦·伍德等人的反道德主义论证抱以深度的了解之同情的人。他通过对"道德并非都是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并非都是虚幻观念"的论证和说明,截断了道德与虚幻观念的必然联系;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有关系主义意味的道德情境主义,为建设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开拓了理论空间。但是他没有重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意义,仅仅从社会学而非哲学高度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其理论并不彻底,难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驳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