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第12期刊发了黄元虎老师的《三教(金子)一课的行与思》(以下简称《三教》)一文,黄老师通过十年来三次教学《金子》一课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到合理拓展者,再到大胆创生者的学习、思考、改变的历程,读来让人很受鼓舞。在仔细阅读《三教》一文后,笔者有一些疑虑和担心,在此与黄老师及各位同人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湖北省詹静老师《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心中非常高兴。詹老师在文中对我所执教的《安塞腰鼓》课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进行了中肯的评说。并据此阐发了这样的观点: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在确认已进行阅读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读懂文本。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而且为詹老师对《安塞腰鼓》文本解读的深度所折服。受其启发,结合执教该课例的有关背景情况,本文也来谈谈对文本教学底线的认识,就作为对詹文的一种补充吧。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日,笔者所在的区举行了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是:“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活动同绕主题展示了人教版的三节研讨课:《越州桥》(三上)、《长城》(四上)、《圆明圆的毁灭》(五上)。三节课,有的因文本解读适度、内容选择得当而好评如潮,有的因文本解读失当、内容选择失度而引发争议。现节录《长城》两个教学片断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司先芳 《学语文》2013,(4):79-80
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语文老师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对赵东晓老师的《让学生在赛课场上精彩起来——(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和由余宏彬执教的《(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不同教师教学同一文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登了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虞老师以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为教学主线,引领着学生在江风水月宇宙人生中遨游,品读情理美,感悟江月情,课堂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悟道……可以说。是一堂轻灵而厚重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生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基于文本解读的广阔内涵,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本期着重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这两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具体有效的解读方法,有可资借鉴的精彩教学片段,有轻松、隽永的教学叙事。之后,我们还将关注“名师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误区”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凡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无不展示出执教者对文本深入开掘的功力,散发出“文本解读”之花的沁人芬芳。陈日亮老师《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不仅从语文老师“熟读”的文本中发现新的意味,呈现一个个精彩的“解读范例”,更给一线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以及课堂上如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不仅有批判,更有建设,令人眼目一新,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二课《“番茄太阳”》的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文本钻研得不够深入,对其中的情感主线难以把握;课堂中,师生与文本感情不能融为一体,效果极不理想。可见,“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步,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解读层次的深浅直接决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文本多元解读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其间有些解读结果令人莫名惊诧。例如《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王锡权《先生为何不与白丁往来》一文说,上课时有学生问: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一,刘禹锡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  相似文献   

12.
王军林 《教师》2023,(34):15-17
针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与国家教材委员审核通过的2019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语文必修下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对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语文学科教师要以“新教材”中的文本为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文以载道”的教材观、“文道合一”的教学观、“全人之美”的学生观。语文学科教师要坚持以文化人,以美其身,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持以文铸魂,焕彩生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3.
准确解读教材文本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笔者以《决定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八年级上册第15课)为例谈谈解读初中历史(北师版)教材(以下简称“历史教材”)文本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少年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除了要做到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之外,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探究·讨论”第一题“诵读提示”中认为《湘夫人》是“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则将《湘夫人》定为湘君独唱的诗歌。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同一个文本存在两种判断,本身就值得探究,以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男女对唱”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关乎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更值得深人推究,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近读孙文辉先生《(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2,下简称“孙文”)一文.有感于解读经典文本的观念与方法的问题.遂撰此文以为探讨。孙文重新阐释苏轼《赤壁赋》(《前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据实修正教学参考资料中存在的偏差(例如以“乐-悲-乐”简单概括《赤壁赋》的感情脉络),有领会深度,有文化历史材料的引证,其核心之论“双重意蕴”说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教学阐释,但也引发了有关“绝对化”的可商榷深辨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8.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听《愚公移山》一文教学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设计过这样的问题(也不排除在提倡“多元解读”文本的今天,有的是学生提出):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是否应该“搬家”?学生多有选择搬家的,因为搬家比挖山更快、更经济。而且这样的观点居然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用教材必须把视角投向选文类型的甄别和选文功能的明确上,发挥选文“本源”(编写意图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功能,进入到文本的底部,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给《日月潭的传说》的教学增加一点厚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