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法展示活动上。我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借班执教的《我的爸爸妈妈》。可能考虑到“《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的原因。执教老师在围绕“介绍并夸夸我的爸爸妈妈”这一活动主题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形式: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介绍并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再让每个学生上台,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介绍并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法展示活动中,我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借班执教《我的爸爸妈妈》一课。可能考虑到“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的原因,执教教师在围绕“介绍并夸夸我的爸爸妈妈”这一活动主题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形式: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介绍并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再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  相似文献   

4.
魏蒙 《师道》2011,(12):26-27
师道苏教版四年级《找规律》一课安排的是简单的搭配问题,对于本节内容我曾先后两次执教,对如何真正地把规律找出来深有体会。第一次执教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我要让学生明确要求及问题: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相似文献   

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区教研室的支持下,我选择了《植树问题》这一内容,分别在两所学校进行教学.开展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不同的班级执教,教学效果明显不同。这次研究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下面就本人对《植树问题》前后两次教学的片段,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丁炜 《现代教学》2011,(3):56-56
一、案例描述 冲突一:要不要“上” 2009年11月,我在市级比赛课中抽签抽到执教《詹天佑》一课。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是介绍詹天佑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内容。在解读文本时,校长张人利就提出这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果然,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困惑:这个人字形线路究竟是怎么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执教《学会合作》一课,在课堂教学总结时,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我的问话刚一落,学生就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说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刘文军 《考试周刊》2011,(85):176-176
由两个老师执教《人生难免有挫折》中的某个教学片段.作者引发了思考:同样是授之以渔,不同之处在于让学生自悟其渔的过程,并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捕鱼”这一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法展示活动中,我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借班执教《我的爸爸妈妈》一课。可能考虑到“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的原因,执教教师在围绕“介绍并夸夸我的爸爸妈妈”这一活动主题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形式: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介绍并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然后再让每个学生上台,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介绍并夸夸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3.
某刊2010年第11期发表的吴海军老师听课随笔《如此拖堂又何妨》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一节公开课,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左右,所有人都认为课堂即将在教师的总结之中画上句号时,有两位学生同时举手要求发言——显然。对于刚刚讨论的问题。这两位同学还有话要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执教老师并没有装作看不见,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15.
执教口语交际课《我的想法》时,经过充分准备,我向学生郑重提出两个问题: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学生展开了讨论,可是让大家发表意见时,大家却支支吾吾,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发言也是敷衍了事。事有凑巧,一星期后,  相似文献   

16.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执教《两小儿辩日》,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这些理念。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执教《两小儿辩日》,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这些理念。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一个数学讲课比赛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一位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上得非常成功:合适合理的教师点拨,直观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充满个性的精彩发言,使这节课成为整个比赛活动的亮点。但是,在听课中,有两个现象让我大惑不解,一是原本学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沈子兴 《现代教学》2013,(1):116-116
案例:“分数四则运算” 近期,我听了一堂六年级数学“分数四则运算”氅课。执教教师提出两道题:计算(1)3/4-0.25;(2)2/3-0.55。很显然,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在进行四则运算时,何时化分数,何时化小数?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