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其创作的山水诗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给人以诗而又超乎于诗的美感.诵读王维的山水诗,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深情怀抱中,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本文拟从王维山水诗在艺术创作的"诗中有画"和"静幽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谈谈他的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和谢眺是南朝两位著名诗人,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被誉为山水诗的创始者;谢眺是继其后的山水诗人又一位优秀代表.他们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人的仕途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诗风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为旅游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魏晋时期士人对山水的游赏更促成了山水诗歌的诞生.山水诗的概念在唐代早已出现,但旅游诗词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古代很大一部分山水诗以及纪行诗、游览诗其实就是旅游诗词.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既有本质上的联系,在内容上二者互相交叉重叠,在创作上旅游诗词又是山水诗词的先导.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又有明显的区别,山水诗词重描摹景物,旅游诗词则重记述过程;旅游诗词观照范围广,山水诗词则相对较窄;山水诗词更多观照自我心灵,以静为贵;旅游诗词更着眼于旅游过程,因而内涵丰富,更显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以清新秀丽的笔调描绘山水,其山水诗在文学史上可谓成就不凡;杜甫虽不以山水诗闻名,但其山水诗亦成就斐然。就山水诗而言,杜甫对谢灵运有继承又有发展,两人均重视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杜甫更是将写实手法推向高峰。除此之外,杜甫笔下的山水诗更注重情景关系,达到了浑融的艺术境界,此乃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6.
对于山水诗,我们传统的欣赏习惯是要求其逼真、入画。而李白的部分山水诗以其动态的山水观照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恬淡空灵的境界;而其部分接近传统的山水诗又不同于我们一贯给于他狂放的评价而达到内敛的心灵境界。这从一个角度又展示了李白诗歌风貌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开来 ,他把无知无觉的自然吸入自我之中 ,自己又消融在景物里……并同无形的宇宙生命合而为一”[2 3] 。在这种境界里 ,自然万物成为他心境的客观投影 ,成为他生命精神的载体。然而山水诗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极少 ,韩愈的山水诗所达到的只是一种生命境界 ,还未能达到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审美的灵境[2 4 ] ,这与山水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及韩愈山水诗中积淀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关系。五以上我们通过对韩愈山水诗的考察 ,分析了韩愈山水诗的基本特征 ,即既有雄奇险恶之美 ,又有平易自然之态 ;既是复杂心态的展示 ,又表现出傲岸倔强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历代学者褒贬不一,程度略殊。解放前,一些人对其山水诗推崇备至,甚至吹捧它高出陶渊明的田园诗;建国以来,一些学者又走向另一极端,对其山水诗采取贬斥和轻视的态度。实际上,谢灵运的山水诗自有其不朽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局限是很必要的。就此,本文拟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叶杰英 《文教资料》2008,(12):10-12
山水诗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已成共识.对山水诗的兴起原因的探讨,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本文着重从受王充思想影响下的尚通观念为角度,浅谈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谢胱同属陈郡谢氏家族,而分属刘宋与萧齐时代。其行为在染上家族特色的基础上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谢个性各呈狂狷与局促的特点,却终遭屠戮。家族与时代的影响,也使二谢在个人素养与人生态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二谢皆工诗擅书,对文坛有较大影响;以才学与郡王交好而未得善终,好奖掖人才又有士族之傲气;皆追慕家族的显赫;俱受玄佛思想的影响而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4.
谢脁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脁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与谢眺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都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由于他们成长道路、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诗风也不尽相同,大谢山水诗尚巧繁富,绮丽清新,小谢山水诗和谐含蓄,清新流丽。  相似文献   

16.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虽数量不多,但艺术上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开启唐代的诗风,发展格律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谢朓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代表的西邸文学集团,是先唐时期人数最众、阵营最大的一个文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在“西邸”的八年时间内,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以山水作都邑诗”,其二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此外,谢朓还以其不断的艺术实践,成为“西邸”诸人中对“永明体”贡献最大的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19.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