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论应慎重     
某晚报自去年创刊以来,在头版位置上,几乎天天刊发一篇社论,看似重视、加强了评论工作,实则冲淡、削弱了评论的功能。 众所周知,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就某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典型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党报的社论同时代表同级党委的意见,直接传达党委的声音,它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但纵观该晚报所刊发的社论,多是一些短评或未署名的小言论,大都不具备社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天津日报从2月10日至23日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结合天津实际情况,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为主题,连续发表了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达11篇之多。社论和评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必须从天津的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分量。该报2月10日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社论,是系列评论的首篇。社论一开始就阐明了天津市1992年工作基本方针是“解放思想、大胆实  相似文献   

3.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4.
2007年元旦,新闻媒体几乎都在头版或二版发表新年献辞、元旦贺词、告读者、社论、评论等,回顾2006年国家或本省或本市的工作重点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介绍2007年报道重点.  相似文献   

5.
怎样写新闻评论怎样写新闻评论?为了把问题谈得具体一点,这里以社论作为评论的总代表,作一些探讨。所谓社论,可以直接理解为报纸编辑部的言论。它是代表报社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报纸是党政的机关报,社论当然也就代表党政机关发言。比如《新疆日报》的社论,就是代表自治区党委的意见。所以,凡社论都要送审,编辑部一般不能定稿。如果是民间报纸,那么,它的社论就是反映报社的意见。例如过去《大公报》的社论,就是由社领导自己执笔,或虽由他人执笔,但须经社领导审定才能发表。国外有些资产阶级报人说,社论就是报纸或杂志表明其总主笔或领导者  相似文献   

6.
美国报纸的评论体系大体上包括了Editorials(社论)、Op-Ed(社论版对页)、Columnists(专栏文章)、Readers'Opinions(读者来信)四种主要形式。其中,基于社论重要性之上,整个社论版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和心脏。它在解释问题、引导舆论和提供信息并使读者得以就当下议题做出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国人对社论的重视程度从社论的发表数量上也可窥斑见豹:《纽约时报》几乎每天都会发表三四篇社论,《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每天也稳定在两三篇左右。同时,专门的Op-Eds(社论版对页)和Readers'Opinions(读者来信)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7.
每逢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以示重视和祝贺。“节日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众多读者这样认为:每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都代表党中央新一年的路线、方针,事实也如此。不少人至今未忘,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社论产生  相似文献   

8.
杨彬 《新闻记者》2003,(11):17-18
所谓社论版,是欧美一些大报专为刊发社论而开辟的版面。这些版面专门用来刊登社论及其他新闻评论,不作他用。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至今尚未出现欧美报纸开设的那种典型的社论版。但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报业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社论版有望在我国报纸上出现。社论版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我国传统报刊一般一天只刊发一篇社论不同,欧美的一些报纸每天都刊发三四篇甚至四五篇社论。大报的社论每篇约500字,小报的每篇300字左右。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大都会集中发表一两篇较长的社论,再辅以两三篇较短的社论文章。这样多的社论…  相似文献   

9.
二、新闻评论的性质和特点新闻评论是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述评。短评、专栏评论、编者按和编后等的总称。它就新闻事实和舆论趋向发表意见,为党和人民“立言”。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具有教育、鼓舞、推动和批判的作用。新闻评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宣讲性的评论,如传达、解释和阐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指示以及重要会议精神,节庆献辞,评赞人物,经验宣讲等厂是由论性评论,主要是透析形势,剖析问题,发表主张,释疑解惑;三是辩驳性评论,主要是讨论问题,抨…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时代创造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反映伟大的时代。在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乏这样的大工程。每当一项宏伟的工程竣工之际,记者、作家、美术家、作曲家常常激动地拿起自己的笔,新闻评论工作者也不例外。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怎样才能反映好这样的大工程呢?195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发表的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可以给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报纸的评论体系大体上包括了。Editorials(社论)、Op-Ed(社论版对页)、Columnists(专栏章)、Readers’Opinions(读来信)四种主要形式。其中,基于社论重要性之上,整个社论版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和心脏。它在解释问题、引导舆论和提供信息并使读得以就当下议题做出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国人对社论的重视程度从社论的发表数量上也可窥斑见豹:《纽约时报》几乎  相似文献   

12.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3.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14.
跟报纸的评论打了两年的交道,感到写好评论颇不容易。时间总是那样紧迫,水平低,想来个“慢工出细活”,多数場合又办不到。新闻总是有时间性的,到时候就要拿出来。在大跃进的年代,需要报纸“说话”的事情是太多了,想少发点评论,主观上不愿意,客观形势也不允许。同全国省报比起来,我们贵州日报的评论是不算多的,可是每月平均也有社论二十篇,在数量上还是可观的。在这些社论中,大致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对于一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评论,它带有关系全省工作的全局的性质;第二种是属于一个工作业务范围的社论,对具体工作发表意见;第三种是配合一件新闻发表的社论,属于“即席发言”的性质。第一种社论在数量上较少,第二种是多数,第三种也不少。  相似文献   

15.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5日发表的社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荣获评论一等奖。消息传来,品读全文,深而思之,这篇凝聚党心民意的重要社论,获此殊荣,实属应当。评论是报纸的旗  相似文献   

16.
难题是如何解决的?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党要求报纸能经常地甚至是每日都能生动活泼地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一九五三年以前,山西日报上的社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为数极少的社论,也大多数是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和报社编委以上少数同志撰写的.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省委向报纸编辑部提出了—个硬性的要求:山西日报每月必须发表十五篇社论,通过社论,及时而迅速地体现省委的意图.面对着这种情况,编委会采取了大胆的革命的措施,提出"编辑、记者人人动手写社论"的口号.同时,大力争取外援,约请党委各部、政府各系统的党组成员为报纸撰写社论.于是,到—九五四年后半年,报社内外撰写社论的队  相似文献   

17.
《读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是195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作者胡乔木。社论发表的前一天,即6月15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农业部长廖鲁言在大会上作了报告。李副总理的报告题为《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近两万字。社论是配合报告发表的,是一篇解释型社论。这篇社论当年很有影响,它带出  相似文献   

18.
社论是表明报刊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文体,是直接代表报刊编辑部的权威性言论。党的报刊的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党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结合形势和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澄清是非,引导舆论。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不妨先举一篇人民日报重要社论为例。人们还记得,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城里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即动乱开始后不久,及时发表了重要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  相似文献   

19.
本以《人民日报》2002年1月到12月所发表的言论章为研究对象,从评论对象、评论内容、评论趋向、评论时效等4个角度对社论、《今日谈》和《人民论坛》三个层次的言论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篇以干部问题为选题的社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广大普通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这是一个时期以来“社论效应”所鲜见的现象,也往往是社论作者孜孜以求但又难以企及的。由此,对如何发挥新闻评论作用的问题,引发出几点思考。 1994年3月27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要敢于负责》的社论。社论指出,在自己的岗位上敢于负责,敢担担子,是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态度。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