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具有较好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悄悄变革,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高耗低效”的原因何在?作者在自我探问之后,归结为:一是教学的任务不够明确,二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准确,三是公开活动的纷繁令人眩目,四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同副校长分工,我深入语文教研组,具体指导语文教学。有一次,我看五年级的作文,题目是《冬天的校园》。一位学生写:冬天很冷。草木凋零,大家都怕冷,躲在寝室里,我感到很无聊。这班的语文老师是新来的,三十多岁,教过初中,有相当的语文功底。他在评语中写道:“你难道没有看到老师在辛勤地备课、改作业吗?你难道没有看到同学们在勤奋攻读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人在高三,许多学生为语文复习而苦恼。一是语文知识涵盖面广,不知从何处下手,即使针对一些点进行了一些复习,回过头来,又发现还是会有遗漏,于是不知所措;二是语文成绩提高慢,苦苦用功一段时间,却不见成绩显著提高,于是兴味索然。由此产生两种情况,一是陷入题海之中,以量求质,但收效甚微;一是干脆放弃,美其名日“语感足矣”,结果是高考中语文成绩常常拖后腿,抱憾高三,、其实,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语感,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撞大运似的语感,不足以保证拿到高考所需的分数,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在旅途搭话,人家知道我是语文老师,便聊教育孩子的话题。我很惊讶:他不是老师,但对教育的抨击一针见血。想一想,关于教育问题,尤其语文教学的问题,已到了路人尽知的地步,这说明:其一,教育是神会热点,人们比以前更为关注教育的发展;其二,教育或语文学科教学患病了,这毛病就暴露在人们的眼前。所以,针对批评指责,已不需要分辨什么,而是要改革!当务之急不是探讨“改不改”的问题,而应该是“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要“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采用建设性的措施,塑造未来的一个新语文!  相似文献   

6.
薛业忠 《教书育人》2005,(12):23-23
也许是爬格子成了瘾,总想让别人也爬一回。特别是对那些与我一样都是语文老师的同行们,我曾在不同场合劝他们也拿起笔来写写文章。至于有没有用,我难断定,不过,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名教语文的老师,不会写文章,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形成积累,完成构建。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对语文实践不够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如今可读的东西是越来越多,而中学生因课业繁重,读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虽深知阅读的重要,但顶着升学率的压力,又苦于语文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也只好望“读”兴叹。因此,不少初中时自认为语文成绩尚好的学生升人高中后面对语文试卷顿感迷茫,为什么我们学过的不考,考的全是课外的知识?高中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愈发使学生产生“教考分离”的错觉,  相似文献   

9.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这不能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来想办法,怎样来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技能,谈一点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暑假的一天,李芳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船从武汉去上海游览。她们一家三口与许多乘客一样,站在甲板上望着波涛滚滚的江面。突然,远处的江面上有个银白色的大家伙,用三角形的背鳍劈开浪花,飞速前进。大家惊呼:“好大一条鱼啊!”李芳纠正道:“不是鱼,是白鳍豚!它是哺乳动物,是一种小型的鲸,是我国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濒危保护动物呢!”大家向李芳投来了钦佩的眼光,她脸一红,轻声说:“我是从我们的语文课文中知道的。”“咦,语文书上怎么还有白鳍豚呢?”大家更加惊奇了。原来,李芳用的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以下简称湘教版教材),其中有一篇题为《白鳍豚》的课文。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最智慧的语言之一。语文课,要让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学好语言文字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我们更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从课堂做起,为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2.
语教材是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语教育行为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语教材是推动语教学活动、推动语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语教科书具有其它学习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了的课程资源,是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倾向性很强的课程资源。那么,在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教材的最大效益,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语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同剑侠 《广东教育》2005,(12):47-47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很多是浮华的繁荣,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如果说,课改初期对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是一片迷茫,那么,现在形式风盛行的阅读课教学,则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杨建军 《湖南教育》2002,(11):38-38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重新认识语文“训练”的重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务必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识记”和“运用”上。识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都是强调识记的重要性。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只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没有识记,谈何运用?现在教材规定的识记量很少,一册书就那么三、四篇,三年高中累计起来不足20篇。因此,…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朗读就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创造。朗读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整合,指调整后重新组合。 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理论是最精深也最纷繁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被理论的五光十色诱惑以致迷失自我;语文教学方法是最灵活也最多变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沦为教艺的奴隶;语文知识是范围最广体系最混乱的,  相似文献   

17.
一、关注“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张志公先生这样说过:“读一篇文章,是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逐层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及提法新颖的语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相似文献   

18.
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个“人类灵魂工程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可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望道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主要在于:关注语文基本理论建设,革新语文教材,尝试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倡导语文改革运动。他的许多主张切近实际,富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他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教法理论丰臃庞杂,这给教学法的学习带来很大难度。事实上,其中精要无非两点:一、什么是语?二、什么是语教育?了解语及其教育的脉络师承,给这门学科及其内容做出合理的定位,就能使教法学习和实践高屋建瓴,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